《小酌》

时间: 2025-01-27 04:04:18

帘外桐疏见露蝉,一壼聊醉嫩寒天。

团脐磊落吴江蟹,缩项轮囷汉水鲂。

投老宦游真漫尔,平生怀抱固超然。

文书缚急何由耐,会向长安市上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酌
作者:陆游〔宋代〕

帘外桐疏见露蝉,
一壼聊醉嫩寒天。
团脐磊落吴江蟹,
缩项轮囷汉水鲂。
投老宦游真漫尔,
平生怀抱固超然。
文书缚急何由耐,
会向长安市上眠。

白话文翻译:

在帘外的梧桐树枝稀疏之间,可以看见露水中的蝉鸣,我拿着一壶酒,随意地醉在这温柔寒冷的天气中。吴江的蟹子肚子圆滚,汉水里的鲂鱼缩着脖子。年纪渐长,仕途的游历真是无趣,心中一直怀抱的志向依旧超然。那些急需处理的文书,何时才能耐得住,索性就在长安市上打个盹儿。

注释:

  • :即梧桐,常用来象征清高、孤独。
  • 露蝉:露水中的蝉,象征清新、自然的生活状态。
  • 团脐:指蟹的肚子,形状圆润。
  • 磊落:形容蟹的外壳或个性坦荡。
  • 缩项:指鱼的脖子收缩,形态可爱。
  • 投老:年纪渐长。
  • 宦游:指仕途上的游历。
  • 平生怀抱:一生的理想和抱负。
  • 文书缚急:指繁忙的公文、事务。
  • 长安市:指长安,古代的繁华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散文家。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作品中常反映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小酌》创作于陆游晚年,时局动荡,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身心疲惫,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诗歌鉴赏:

《小酌》是一首描绘诗人晚年生活的诗,透过简单的饮酒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理想的坚持。首句“帘外桐疏见露蝉”描绘了一个清新自然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带领读者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接着,通过“团脐磊落吴江蟹”和“缩项轮囷汉水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美食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

在“投老宦游真漫尔”中,诗人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种情感在后面的“平生怀抱固超然”中得到了升华。尽管生活的琐事繁杂,诗人却依然保持着超然的心态,显示了他内心的豁达和洒脱。最后,诗人以“会向长安市上眠”结束,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放下,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虽多烦恼,但最终都应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帘外桐疏见露蝉:外面的梧桐树稀疏,露水中的蝉声清晰可见,展现了一个清晨的宁静。
  2. 一壼聊醉嫩寒天:仅用一壶酒,随意地在这个温柔寒冷的天气中醉倒,体现了诗人的闲适与洒脱。
  3. 团脐磊落吴江蟹:吴江的蟹子肚子圆滚,形态可爱,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4. 缩项轮囷汉水鲂:汉水里的鲂鱼缩着脖子,呈现出一种可爱而安静的状态。
  5. 投老宦游真漫尔:年纪渐长,对仕途的游历感到无趣,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6. 平生怀抱固超然:一生所怀抱的理想与抱负依旧让人超然,体现了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7. 文书缚急何由耐:繁忙的公文事务让人无奈,表达了对世俗事务的逃避。
  8. 会向长安市上眠:最终选择在长安这座繁华之地打个盹,展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琐事与饮酒的乐趣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如“团脐磊落吴江蟹,缩项轮囷汉水鲂”,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鱼和蟹的形象生动可爱,使得自然景物更具人情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持。在面对世俗的繁忙与琐碎时,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选择随遇而安,体现了陆游晚年的淡泊与从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高洁、孤独。
  2. 露蝉:象征自然的清新。
  3. :代表丰收与美好生活。
  4. :象征自然的灵动与可爱。
  5. 长安:象征繁华与历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团脐”指的是什么? A. 蟹的肚子
    B. 鱼的肚子
    C. 酒的壶
    D. 菜的盘子

  2. 陆游的创作背景主要与什么有关? A. 个人感情
    B. 国家命运
    C. 自然景物
    D. 社会风俗

  3. “会向长安市上眠”表达了什么态度? A. 逃避人生
    B. 对未来的期望
    C. 随遇而安
    D. 对人生的绝望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饮酒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悟。
  • 杜甫《饮中八首》:描绘了饮酒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比较陆游与李白在饮酒主题上的不同。陆游更注重生活的淡然与超脱,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

参考资料:

  1. 《陆游全集》
  2. 《宋代诗词研究》
  3.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