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制六韵》

时间: 2025-01-11 09:05:46

天晓密云开,亭亭翠葆来。

芰荷笼水殿,杨柳蔽风台。

恩洽三时雨,欢腾万岁雷。

日华偏照御,星彩迥分台。

苇岸萦仙棹,莲峰倒玉杯。

独惭歌圣德,不是侍臣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晓密云开,亭亭翠葆来。
芰荷笼水殿,杨柳蔽风台。
恩洽三时雨,欢腾万岁雷。
日华偏照御,星彩迥分台。
苇岸萦仙棹,莲峰倒玉杯。
独惭歌圣德,不是侍臣才。

白话文翻译:

天亮时,浓云散去,翠绿的树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挺拔。
水中的荷花环绕着宫殿,杨柳则遮挡住了微风中的台榭。
恩泽如同三季的雨水,喜悦似万岁雷鸣。
阳光偏偏照耀着皇帝的身影,星辰则各自分布在台上。
芦苇荡中摇曳着仙人的小舟,莲花峰的倒影如同玉杯。
我独自感到羞愧,歌颂圣明的德行,自己却不是侍臣的才华。

注释:

  • 密云:浓厚的云层,形容云层厚重。
  • 亭亭:高耸而直立的样子。
  • 芰荷:指的是荷花,常用来象征清纯、高洁。
  • :遮挡。
  • 恩洽:恩泽广泛,润泽万物。
  • 欢腾:欢乐而热烈的样子。
  • 日华:太阳的光辉。
  • :指皇帝。
  • 仙棹:仙人的小舟。
  • 玉杯:比喻美好的事物,体现高雅。
  • 惭歌:感到羞愧而歌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较为神秘,作品多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擅长描绘水乡田园之美。

创作背景:

《奉和御制六韵》是对皇帝诗作的回应,体现了诗人对皇权的尊重与对国家繁荣的向往。唐代社会政治稳定,文化繁荣,诗人借助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对统治者德行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与皇权的庄严。开篇“天晓密云开”便营造了一个清新的早晨,紧接着翠绿的树叶与水中荷花的景象,展现了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皇权结合,通过“恩洽三时雨,欢腾万岁雷”描绘出一个和谐的社会景象,表现出对皇帝德行的赞美。

整首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日华偏照御,星彩迥分台”的描述,生动地传达出皇帝在光辉中的威仪与神圣,而“独惭歌圣德,不是侍臣才”则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谦逊与对皇帝的崇敬。通过这样的对比,吴融不仅表达了对皇权的尊重,也展现了自己在文才上的自我认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晓密云开:清晨时分,厚重的云层逐渐散开,象征着新的开始。
  2. 亭亭翠葆来:翠绿的树叶在阳光下挺立,展现出生机。
  3. 芰荷笼水殿:荷花环绕着水中的宫殿,描绘出优雅的环境。
  4. 杨柳蔽风台:杨柳遮挡着微风,营造出一个惬意的氛围。
  5. 恩洽三时雨:恩泽如同三季的雨水,滋润万物。
  6. 欢腾万岁雷:万岁雷鸣代表着国泰民安的景象。
  7. 日华偏照御:阳光照耀在皇帝身上,突显其威仪。
  8. 星彩迥分台:星辰在台上各自分布,象征着天上与人间的和谐。
  9. 苇岸萦仙棹:芦苇荡中摇曳着仙人的小舟,营造出梦幻的意境。
  10. 莲峰倒玉杯:莲花峰的倒影如同玉杯,象征着美好与高雅。
  11. 独惭歌圣德:诗人感到羞愧,因自己才华不足以歌颂圣明的德行。
  12. 不是侍臣才:表明诗人自谦,认为自己不具备侍臣的才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莲峰倒玉杯”,将自然景物与高雅的物品相联系。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体现出唐诗的对仗工整美。
  • 拟人:芦苇荡中“小舟”的描写,使自然景物充满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表现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皇权的尊重,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繁荣的向往和对自身才华的谦逊态度,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变化与希望。
  • :象征纯洁与高雅。
  • :象征柔韧与生命的坚韧。
  • 日华和星彩:象征光明与神圣的权威。
  • 仙棹:象征理想与梦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芰荷”指的是什么?

    • A. 荷花
    • B. 菊花
    • C. 玫瑰花
  2. “日华偏照御”中的“御”指的是?

    • A. 皇帝
    • B. 王子
    • C. 大臣
  3. 诗人对自己的才华持何种态度?

    • A. 自信
    • B. 自谦
    • C. 自满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运用自然景色来抒发情感,但更加强调个人的壮志豪情。
  • 杜甫《春望》: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冲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