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下闻杜鹃》
时间: 2025-01-26 00:38: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岐下闻杜鹃
作者: 吴融 〔唐代〕
化去蛮乡北,飞来渭水西。
为多亡国恨,不忍故山啼。
怨已惊秦凤,灵应识汉鸡。
数声烟漠漠,馀思草萋萋。
楼迥波无际,林昏日又低。
如何不肠断,家近五云溪。
白话文翻译
化去蛮乡北方,飞来渭水西边。
因为多了亡国的怨恨,不忍心在故乡啼叫。
怨恨已经惊动了秦凤,灵魂应该识得汉鸡。
几声杜鹃在烟雾中隐隐传来,余下的思念如草般萋萋。
高楼耸立,波澜无际,树林昏暗,太阳又要落下。
怎能不令人肠断,家就近在五云溪旁。
注释
- 蛮乡:指偏远的蛮族地区。
- 渭水:指渭河,流经陕西省,历史悠久。
- 亡国恨:指对于故国沦陷的痛苦和愤懑。
- 秦凤、汉鸡:秦朝的凤鸟和汉朝的鸡,象征着不同的历史朝代。
- 烟漠漠:形容远处的烟雾模糊不清。
- 草萋萋:形容草木繁茂,也可引申为思念之深。
- 五云溪:指诗人所居住的地方,带有浓厚的乡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融,唐代诗人,字子期,号梅溪,生于今陕西,居于长安。以风格清新、语言优美见长,擅长咏物抒怀,作品多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作者身处故国沦陷,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通过杜鹃的哀鸣,表达了对家国的忧伤与对历史的无奈。
诗歌鉴赏
《岐下闻杜鹃》是吴融的一首情感深邃的诗作。诗中,杜鹃的鸣叫成为了悲伤的象征,传递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历史的反思。开篇“化去蛮乡北,飞来渭水西”,诗人将地理位置与心灵感受结合,展现了他在北方的蛮乡与西边的渭水之间流动的心情。接着,通过“为多亡国恨,不忍故山啼”,诗人深刻揭示了亡国的痛苦,似乎连杜鹃的啼叫也成为了他心中难以忍受的悲哀。
“怨已惊秦凤,灵应识汉鸡”,诗人运用历史的典故,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在时间的长河中,秦与汉的更迭犹如人生的悲欢离合,令人唏嘘。接下来的描写“数声烟漠漠,馀思草萋萋”,更是将思念的情感扩展,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深切的氛围。最后,诗人以“如何不肠断,家近五云溪”收尾,感情达到高潮,表达了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和对家国沦陷的无奈与痛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深刻反映了人们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奈与失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化去蛮乡北:诗人身处北方蛮乡,表达出对故国的流亡感。
- 飞来渭水西:渭水在西,暗示诗人心境的流动和归属的渴望。
- 为多亡国恨:因国破而生的悲愤,表现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 不忍故山啼:对故乡的痛苦不忍去听,展示了深切的忧伤。
- 怨已惊秦凤:古代秦朝的象征,表达对历史的感叹。
- 灵应识汉鸡:汉朝的象征,暗示历史的轮回与无奈。
- 数声烟漠漠:杜鹃的叫声在烟雾中若隐若现,象征思念的模糊。
- 馀思草萋萋:思念如草一般繁茂,延展出深情与怀旧。
- 楼迥波无际:高楼与波浪结合,象征无边的寂寞。
- 林昏日又低: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心情的沉重。
- 如何不肠断:感情的极致,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 家近五云溪:离家不远,却心生惆怅,形成强烈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杜鹃鸣叫成为思乡的象征,传达深情。
- 拟人:声音与灵魂之间的交互,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运用对仗手法增强语言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生苦短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杜鹃:象征思念与悲伤,常在古诗中承载着离别之情。
- 渭水: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对故土的依恋。
- 草萋萋:象征繁茂的思念,表达出情感的丰富与深刻。
- 高楼:象征孤独与寂寞,反衬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蛮乡”是指哪个方向?
- A. 南方
- B. 北方
- C. 东方
- D. 西方
-
填空题:诗人通过____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秦凤”与“汉鸡”代表了历史的兴亡。(对/错)
答案:
- B
- 杜鹃的鸣叫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 《黄鹤楼》:崔颢,表现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吴融的《岐下闻杜鹃》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家国的忧伤,但吴融更多侧重于个人的情感,而杜甫则更具历史的沉重感。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与历史背景的描绘上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