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树远天疑尽,江奔地欲随。
孤帆落何处,残日更新离。
客是凄凉本,情为系滞枝。
寸肠无计免,应只楚猿知。
白话文翻译:
树木远望,似乎天边的尽头都看不到了,江水奔流,仿佛要流向大地的尽头。孤舟的帆落在哪里呢?夕阳已近,新的离愁又开始滋生。作为客人,心中本来就感到凄凉,而情感却像是被树枝缠绕住了。心中无计可施,或许只有那楚地的猿猴知道我的苦闷。
注释:
- 树远天疑尽:远处的树木与天空交接,似乎看不到尽头。
- 江奔地欲随:江水奔流不息,似乎要顺着地面流去。
- 孤帆落何处:孤独的帆船,落在了何方?
- 残日更新离:夕阳渐渐西沉,新的离愁又开始。
- 客是凄凉本:作为一个旅人,内心本来就感到凄凉。
- 情为系滞枝:情感像被树枝缠住般,无法自由。
- 寸肠无计免:心中苦闷无计可施。
- 应只楚猿知:也许只有楚地的猿猴能理解我的苦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以其清新秀丽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感。吴融的作品常常渗透着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松江晚泊》写于吴融旅途中的某个黄昏,反映了他在江边停泊时的情感,表达了旅人对故土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歌鉴赏:
《松江晚泊》是一首充满了离愁与乡思的诗作,作者通过描绘江边的自然景象,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大自然的景象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诗的开头,“树远天疑尽,江奔地欲随”,展现了一幅辽阔的自然画面,树木与天空没有分界,江水奔流,给人一种无尽、孤寂的感觉。这样的描写不仅为后文的情感奠定了基调,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渺小。
接着,诗人提到“孤帆落何处,残日更新离”,孤舟的飘泊与夕阳的西沉,象征着旅途的孤独与离愁。这里的“残日”暗示着时间的流逝,新的离愁又浮现出来,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最后两句“寸肠无计免,应只楚猿知”,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感到无计可施的绝望,似乎只有那在楚地的猿猴能理解他的痛苦。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还引发了读者对人类情感的共鸣,暗示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示了旅人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树远天疑尽:远方的树木在天际,似乎看不到尽头,表现了环境的广阔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江奔地欲随:江水汹涌奔流,仿佛要追随大地,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无情。
- 孤帆落何处:孤独的帆船漂泊于江面,指向诗人对归宿的渴望。
- 残日更新离:夕阳西下,新的离愁悄然而至,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感情的变化。
- 客是凄凉本:作为旅人,心中本来就感到凄凉,表达了对身世的感慨。
- 情为系滞枝:情感像被树枝缠住,无法自由,象征着内心的挣扎。
- 寸肠无计免:心中苦闷无计可施,表露出无奈与绝望。
- 应只楚猿知:或许只有楚地的猿猴能理解我的苦闷,突显了孤独的境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寸肠无计免”,将心情比作寸肠,形象生动。
- 对仗:如“树远天疑尽,江奔地欲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残日更新离”,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旅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内心深处的感慨与无奈,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反思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象征孤独与远方,代表着旅人的心境。
-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尽的旅程,传达出一种无奈感。
- 孤帆:象征着孤独与漂泊,寄托了对归宿的渴望。
- 残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新的离愁,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树远天疑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期待
- B. 孤独
- C. 欢快
-
“孤帆落何处”中“孤帆”象征着什么?
- A. 旅途的归宿
- B. 孤独与漂泊
- C. 自由与冒险
-
“寸肠无计免”中“寸肠”指代什么?
- A. 身体
- B. 心情
- C. 旅途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斗星》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松江晚泊》都表达了身处异乡的思乡情感,前者更侧重于对亲人的思念,而后者则更强调个人的孤独感与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