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十一》

时间: 2025-04-28 01:39:18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处心声句自神,
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
亲到长安有几人?

白话文翻译

在眼前的景象中,心中的声音自然流露;
暗中探寻的结果总是虚幻不实。
即使画出来的秦川风景,
真正到过长安的人又有多少呢?

注释

  • 心声:指内心深处的感受与思想。
  • 暗中摸索:隐秘地寻找或探索。
  • 秦川:指的是秦地的山川风景,历史上多以此地为美。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繁华与历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金朝诗人,知名于其词作和诗作。他的作品反映了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金朝时期,诗人时常感慨人生的虚幻与理想的距离。诗中提及的长安,象征着理想境地,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和追求。

诗歌鉴赏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十一》以简练的笔触表达了深邃的思考。首句“眼处心声句自神”通过视觉与内心的结合,强调了诗歌创作中情感的自然流露。紧接着的“暗中摸索总非真”则揭示了在追求真实与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虚幻和迷茫,这种矛盾的体验让人感到无奈。

第三句“画图临出秦川景”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美景的向往,但随之而来的“亲到长安有几人?”则用直白的问句,传达出一种失落感,指向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长安既是繁华的象征,也是人们心中向往的地方,诗人通过对比暗示了人们追寻美好生活的艰辛。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和清晰的思路,将个人的内心感受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展现出诗人在追求理想与真实之间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眼处心声句自神:视觉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表达了自然流露的诗意。
  2. 暗中摸索总非真:暗示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到真实的答案,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
  3. 画图临出秦川景:尽管可以描绘出美丽的景象,但它依然不能替代真实的体验。
  4. 亲到长安有几人?:直白的质疑,揭示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声比作自然流露的句子,表达出情感的真挚。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引发读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人们在追求理想与真实之间的矛盾与困惑,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心声:象征内心真实的情感与思想。
  • 秦川:代表理想中的美丽与宁静。
  • 长安:象征繁华、理想与人们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安”象征什么?

    • A. 现实世界
    • B. 理想的境地
    • C. 乡村生活
  2. 诗中提到“暗中摸索”,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迷茫与无奈
    • B. 清晰与坚定
    • C. 欢快与轻松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元好问与李白的作品在对理想与现实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李白的豪放与元好问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词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