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时间: 2025-01-11 09:07:58

岁岁登高处,凭阑此复同。

客情秋色里,世事乱云中。

坛影连残照,汀沙起断鸿。

天南频极目,燧火至今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岁岁登高处,凭阑此复同。
客情秋色里,世事乱云中。
坛影连残照,汀沙起断鸿。
天南频极目,燧火至今红。

白话文翻译:

每年在这高处登山,依靠着栏杆又一次相聚。
在这秋天的色彩中,客居之情愈显浓烈,而世事却如同乱云般纷扰。
坛上的影子映衬着夕阳,沙洲上飞起了孤鸿。
向南方频频眺望,篝火至今依然红亮。

注释:

  • 岁岁:每年;每一年。
  • 登高处:登高的地方,指登山。
  • 凭阑:依靠栏杆,此处指在高处的栏杆上。
  • 客情:客居的情感,指外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 秋色:秋天的景色,常用来形容凄凉的氛围。
  • 世事乱云:世间的事情纷乱如云,指生活的复杂与无常。
  • 坛影:指祭坛的影子。
  • 残照:夕阳的余晖,指太阳落山后的光影。
  • 汀沙:水边的沙洲。
  • 断鸿:孤独的鸿雁,象征离别与孤独。
  • 天南:指南方的天空。
  • 燧火:篝火,指用于取暖或照明的火。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在秋天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对世事的感慨。"登高"与"九日"的习俗有密切的联系,古时重阳节(九月九日)有登高的习俗,寓意长寿与团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清标(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九日》创作于重阳节,此时正值秋冬交替,诗人借此时节表达对故乡和人事的思考,追溯过往的情感。

诗歌鉴赏:

《九日》是一首描绘秋天登高望远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感怀与思索。诗的开篇"岁岁登高处,凭阑此复同"直接引入主题,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每年的重聚,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怀旧情绪。接下来的"客情秋色里,世事乱云中"则通过对比,展示了游子在美丽的秋色中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复杂世事的无奈与迷茫。

“坛影连残照,汀沙起断鸿”描绘了夕阳下祭坛的影子,与孤鸿飞起的画面交相辉映,意象中渗透着孤独与思念,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而最后一句“天南频极目,燧火至今红”则将视野拓展到南方,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希望,篝火的红光象征着温暖与团聚的期盼。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生动,既有秋天的宁静美,又有游子心中的孤独与思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岁岁登高处:每年都在同一个高处,暗示节日的传统和习俗。
  2. 凭阑此复同:再次依靠栏杆,体现重阳节的团聚与回忆。
  3. 客情秋色里:在秋色的背景下,感受到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4. 世事乱云中:世事纷扰,暗示人生的复杂和无常。
  5. 坛影连残照:祭坛的影子与夕阳相连,渲染出一种恍惚的美感。
  6. 汀沙起断鸿:孤鸿飞起,意象中蕴含着离别与孤独。
  7. 天南频极目:目光投向南方,表现出对远方的渴望。
  8. 燧火至今红:篝火依旧明亮,象征着希望与温暖。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坛影连残照”与“汀沙起断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用“世事乱云”比喻生活的复杂与不安,形象生动。
  • 象征: 断鸿象征孤独,燧火象征温暖与希望,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主题深邃,情感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处:象征着思考与反省的空间。
  • 秋色:代表成熟、凋零与怀旧。
  • 残照: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断鸿:象征离别与孤独。
  • 燧火:象征温暖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岁岁”指的是哪个节日? A) 清明
    B) 重阳
    C) 中秋

  2. “断鸿”象征什么? A) 团聚
    B) 离别
    C) 喜悦

  3. 诗中提到的“燧火”代表了什么? A) 绝望
    B) 温暖与希望
    C) 冷漠

答案:

  1. B) 重阳
  2. B) 离别
  3. B) 温暖与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登高的意境,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秋天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诗词对比:

梁清标的《九日》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九日》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无常,而《山居秋暝》则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

以上内容为《九日》的详细解读与分析,希望对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