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与诸曹友同登显灵宫阁》
时间: 2025-01-26 02:18: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阁崚层俯建章,
况逢佳节又重阳。
秋声不入游人耳,
紫气浮来满帝乡。
发短更苍堪帽落,
客多同调趁花忙。
明年此会知何处,
遍插茱萸遍举觞。
白话文翻译:
在高阁上俯瞰建章宫,
正逢佳节重阳。
秋天的声音无法进入游人的耳中,
紫气飘浮,充满了帝乡。
短发更显苍老,帽子也掉落,
许多客人忙于赏花,尽情欢笑。
明年此会又在何处呢,
届时我们将遍插茱萸,举起酒杯。
注释:
- 高阁:指高楼,可以俯瞰周围美景。
- 建章:建章宫,古代的一处宫殿。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传统的登高节日。
- 紫气:古代认为紫气是吉祥的象征。
- 发短更苍:短发更显苍老,暗指自己年岁已高。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时人们会佩戴以祈求平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伯元,明代著名诗人,字仲明,号瑶池,擅长诗、文、词。其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唐伯元与友人登高游玩,借此佳节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日与诸曹友同登显灵宫阁》是一首描绘重阳佳节的古诗,诗中通过高阁的视角,展现了秋天的美景与节日的热闹。开篇的高阁俯瞰“建章”,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场景,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愉快的聚会。重阳节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诗人借此机会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尤其是“发短更苍堪帽落”一句,流露出对年龄增长的无奈与淡淡的哀伤。
“秋声不入游人耳”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尽管周围热闹,诗人却在思考明年的重阳会在哪里。结尾“遍插茱萸遍举觞”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呼应,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待与美好祝愿。全诗语言清新,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阁崚层俯建章:在高阁上俯瞰建章宫,描绘出壮丽的景象。
- 况逢佳节又重阳:正逢重阳节,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 秋声不入游人耳:尽管是秋天,游人却沉浸在欢乐中,听不见秋声。
- 紫气浮来满帝乡:紫气环绕,象征吉祥,描绘出美好的景象。
- 发短更苍堪帽落:短发显得苍老,表达人生的无常。
- 客多同调趁花忙:朋友们一起赏花,体现出节日的热闹。
- 明年此会知何处:对未来的思索,感叹时光流逝。
- 遍插茱萸遍举觞:期待来年的重阳,渴望美好的团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阁崚层”和“秋声不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紫气”、“茱萸”等意象,表达节日的氛围和对未来的祝愿。
- 比喻:将时光比作流逝的水,展现人生的短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重阳节的欢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
意象分析:
- 高阁: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视野。
- 重阳:代表着团圆与长寿的美好愿望。
- 茱萸:象征着平安与幸福。
- 秋声: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时光流逝
C. 自然风光 -
“明年此会知何处”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友人的思念 -
诗中提到的“茱萸”在重阳节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A. 长寿
B. 富贵
C. 忘忧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唐伯元的《九日与诸曹友同登显灵宫阁》都描写了重阳节的登高,但杜甫的作品更为悲壮,体现出对时光的感慨,而唐伯元的诗则更显轻松,对未来保持期待。两首诗在意境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明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