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枕与参政王给事》

时间: 2025-01-27 03:51:29

千古碧潭秋水骨,琢成孤枕冷于冰。

因为江外朱轮守,得自林閒白足僧。

月幌光寒吞桂魄,暑轩气爽压梅蒸。

奇章好尚非流俗,愿向萧斋代曲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古碧潭秋水骨,琢成孤枕冷于冰。 因为江外朱轮守,得自林閒白足僧。 月幌光寒吞桂魄,暑轩气爽压梅蒸。 奇章好尚非流俗,愿向萧斋代曲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件石枕,它如同千古碧潭中的秋水般清澈,被雕琢成孤枕,触感冷如冰。这件石枕因为被江外的朱轮守(指高官)所拥有,才能从林间的白足僧(指隐士)那里得到。在月光下,它的光芒寒冷如吞噬了桂树的精华,在暑热的房间里,它的气息清爽如压制了梅花的蒸腾。奇章(指诗人自己)的喜好不同于流俗,他愿意在简朴的书斋中代替曲肱(指简朴的生活)。

注释:

  • 千古碧潭秋水骨:比喻石枕的质地清澈如秋水。
  • 琢成孤枕冷于冰:形容石枕的制作精细,触感冰冷。
  • 江外朱轮守:指高官,朱轮是古代高官的标志。
  • 林閒白足僧:指隐居在林间的僧人,白足是僧人的形象。
  • 月幌光寒吞桂魄:形容石枕在月光下的寒冷光芒,桂魄指桂树的精华。
  • 暑轩气爽压梅蒸:形容石枕在暑热中的清爽气息,梅蒸指梅花的蒸腾。
  • 奇章好尚非流俗:奇章是诗人的自称,表示他的品味不同于常人。
  • 愿向萧斋代曲肱:萧斋指简朴的书斋,曲肱指简朴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亿(974-1020),字大年,号东篱,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美的追求。这首诗是杨亿赠送给当时的参政王给事的一件石枕,通过石枕的描述,表达了对高洁品格和清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亿在宋代官场中,对高洁品格和清雅生活的向往的体现。通过赠送石枕这一行为,诗人表达了对收礼者高尚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石枕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品格的赞赏。诗中“千古碧潭秋水骨”和“琢成孤枕冷于冰”两句,以秋水和冰的意象,形容石枕的质地和触感,营造出一种清冷、高洁的氛围。后文通过“月幌光寒吞桂魄”和“暑轩气爽压梅蒸”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氛围,使得石枕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品格的象征。最后两句“奇章好尚非流俗,愿向萧斋代曲肱”,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流俗的超越。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高洁情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古碧潭秋水骨:以碧潭秋水比喻石枕的质地,形容其清澈透明。
  2. 琢成孤枕冷于冰:形容石枕的制作精细,触感冰冷。
  3. 因为江外朱轮守:指出石枕的拥有者是高官。
  4. 得自林閒白足僧:说明石枕的来源是隐居的僧人。
  5. 月幌光寒吞桂魄:形容石枕在月光下的寒冷光芒。
  6. 暑轩气爽压梅蒸:形容石枕在暑热中的清爽气息。
  7. 奇章好尚非流俗:表明诗人的品味不同于常人。
  8. 愿向萧斋代曲肱:表达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古碧潭秋水骨”和“琢成孤枕冷于冰”,通过比喻增强了石枕的形象。
  • 拟人:如“月幌光寒吞桂魄”和“暑轩气爽压梅蒸”,赋予石枕以人的感受。
  • 对仗:如“月幌光寒吞桂魄,暑轩气爽压梅蒸”,通过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高洁品格和清雅生活的向往。通过石枕这一物品,诗人表达了对清冷、高洁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流俗的超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潭秋水:清澈透明,象征高洁。
  • 孤枕冷于冰:冰冷,象征清冷。
  • 月幌光寒:寒冷的光芒,象征高洁。
  • 暑轩气爽:清爽的气息,象征清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古碧潭秋水骨”比喻的是什么? A. 石枕的质地 B. 石枕的形状 C. 石枕的颜色 D. 石枕的重量

  2. “月幌光寒吞桂魄”中的“桂魄”指的是什么? A. 桂树的叶子 B. 桂树的花 C. 桂树的精华 D. 桂树的果实

  3. 诗中“奇章好尚非流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流俗的认同 B. 对流俗的厌恶 C. 对流俗的超越 D. 对流俗的无奈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怀旧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杨亿的《送石枕与参政王给事》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者都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但杨亿的诗更侧重于通过物品来表达,而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通过怀旧来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杨亿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发展,有助于理解杨亿诗歌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