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涧寻韩仲止不遇
树树有佳阴,山蝉不住吟。
掬来南涧水,清若主人心。
屋上云飞冷,篱根藓积深。
留诗在岩壁,明日更相寻。
白话文翻译:
在南涧寻访韩仲止却未能相遇。树木繁茂,提供了良好的阴凉,山中的蝉声不断地在吟唱。我捧起南涧的清水,清澈得如同主人的心意。屋顶上的云飞得很冷,篱笆根部的苔藓积得很深。我在岩壁上留下一首诗,明天再来寻访。
注释:
- 佳阴:美好的阴凉,指树木带来的阴影。
- 山蝉:山中的蝉,代表自然的声音。
- 掬来:捧起,形容用手捧水。
- 清若主人心:水清澈得像主人那样的心意,形容清澈透明。
- 云飞冷:云在空中飞,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 篱根藓:篱笆根部的苔藓,暗示环境的湿润和自然的生长。
- 留诗在岩壁:在岩石上留下题诗,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典故解析:
“韩仲止”指的是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诗中提到的“南涧”可能是指一个隐逸的地方,象征着诗人追寻理想和友谊的过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翁卷,字子云,号梦得,宋代诗人,以写景抒情为主,作品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翁卷对友人的思念之际,反映了他在自然中寻访友人却未能相遇的惆怅心情。
诗歌鉴赏:
《南涧寻韩仲止不遇》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感悟。诗的开篇通过描绘南涧的环境,树木的阴凉和蝉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接着,诗人用“掬来南涧水,清若主人心”来表达水的清澈与友人心意的纯洁,显示了他对理想和友情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屋顶的云冷和篱根的苔藓,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与孤寂,表达了他在追寻中产生的惆怅与失落。而最后一句“留诗在岩壁,明日更相寻”则表现出诗人对未来再相会的期待,留下一种温暖的希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情感交融,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树树有佳阴”:树木繁茂,提供阴凉,描绘出宁静的环境。
- “山蝉不住吟”:山里的蝉鸣声声不息,增添了生机。
- “掬来南涧水”:捧起南涧的水,表现对自然的亲密。
- “清若主人心”:水的清澈如同友人的心,表达了对理想友谊的向往。
- “屋上云飞冷”:屋顶的云飞动带来一丝寒意,暗示环境的变化。
- “篱根藓积深”:篱笆根部的苔藓积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包容。
- “留诗在岩壁”:在岩石上留下诗句,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 “明日更相寻”:期待明天继续寻访,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清若主人心”来比喻水的清澈。
- 拟人:将蝉声描绘成不住吟唱,赋予自然以生命力。
- 对仗:诗句之间的平衡和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友情的追求。
意象分析:
- 佳阴:象征着宁静与庇护,体现了自然的美好。
- 山蝉: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增添了诗的层次。
- 南涧水:清澈的水象征着纯净的心灵和友谊。
- 云与藓:云的冷和藓的深则反映了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韩仲止”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苏轼
- B) 韩愈
- C) 李白
- D) 白居易
-
诗中“清若主人心”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树木
- B) 南涧水
- C) 蝉鸣
- D) 篱根藓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希望
- C) 愤怒
- D) 忧伤
答案:
- B) 韩愈
- B) 南涧水
- B) 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情交融,但更侧重于孤独的心境,而翁卷的《南涧寻韩仲止不遇》则是在孤独中对友谊的渴望与期待,展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