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寺》

时间: 2025-01-27 04:11:20

芙蓉峰入天,寺与此峰连。

得见是冬月,要来从昔年。

寒潭盛塔影,古木带厨烟。

偶值高僧出,禅床坐默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能仁寺
芙蓉峰入天,寺与此峰连。
得见是冬月,要来从昔年。
寒潭盛塔影,古木带厨烟。
偶值高僧出,禅床坐默然。


白话文翻译:

在冬天的月光下,芙蓉峰高耸入天,与能仁寺紧紧相连。
我得以见到这样的景象,想起了往年的回忆。
寒潭中倒映着塔的影子,古老的树木缭绕着炊烟。
偶然遇见一位高僧走出寺庙,他坐在禅床上默默无语。


注释:

  1. 芙蓉峰:指的是一种盛开的荷花,形象地描绘出山峰的美丽。
  2. :这里特指能仁寺,是佛教寺庙。
  3. 冬月:冬天的月亮,象征着清冷、宁静。
  4. 寒潭:指的是水寒的潭,给人以清冷的感觉。
  5. 塔影:寺庙中佛塔的倒影,表现出一种幽静的美。
  6. 古木:古老的树木,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
  7. 厨烟:表示人们生活的气息,与寺庙的清静形成对比。
  8. 高僧:指的是修行的僧人,代表着佛教的智慧与宁静。

典故解析:

此诗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寒潭”、“高僧”等意象在佛教文化中常常出现,表达了宁静和深邃的禅意。能仁寺作为一个佛教寺庙,隐喻着世俗与超脱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翁卷(约950-1016),字德懋,号东洲,宋代诗人,以其山水诗著称,其作品多表现自然美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或五代时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与佛教的思考和向往。能仁寺作为一个重要的宗教场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在此寄托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当下的思索。


诗歌鉴赏:

翁卷的《能仁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天的寺庙景象,展现了一个清冷、宁静的环境。诗的开头用“芙蓉峰入天”来描绘寺庙与山峰的结合,意象鲜活,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诗中“得见是冬月,要来从昔年”一句,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叹,也引发了对往年时光的思考,反映出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接下来的“寒潭盛塔影,古木带厨烟”则通过对比,展现了寺庙清幽的生活环境,塔影在寒潭中显得静谧而深邃,古木上的炊烟又带来了一丝人间烟火气息,使得佛教的清净与世俗生活的温暖相映成趣。最后一句“偶值高僧出,禅床坐默然”则将诗歌推向了高潮,高僧的出现让整个场景更加生动,体现了佛教的宁静与内省,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芙蓉峰入天:描绘了高耸的山峰,与寺庙的结合,象征着自然的伟大。
  2. 寺与此峰连:强调了寺庙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3. 得见是冬月:引入季节,冬月的冷清感,为后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4. 要来从昔年:引发对过去的回忆,带有一丝伤感。
  5. 寒潭盛塔影:通过寒潭的倒影,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也暗示了内心的深邃。
  6. 古木带厨烟:古木的静谧与生活的气息形成对比,象征着人间的平凡与美好。
  7. 偶值高僧出:高僧的出现引入了佛教的元素,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8. 禅床坐默然:强调了高僧的沉静,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形成对比和呼应。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画面感: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佛教的场景,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芙蓉峰:象征着自然的美和壮丽。
  2. 寒潭:代表着内心的宁静与冷静。
  3. 塔影:象征着佛教的智慧和历史的积淀。
  4. 古木: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坚韧。
  5. 高僧:象征着智慧与内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能仁寺》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翁卷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寒潭”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宁静
    • C. 热闹
    • D. 哀伤
  3. 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绝望
    • B. 怀旧
    • C. 欢愉
    • D. 怨恨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翁卷的《能仁寺》与王维的《鹿柴》在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上有相似之处,翁卷更注重佛教的宁静,而王维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2. 《宋代诗人研究》
  3. 《翁卷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