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十一伯奉议四首》

时间: 2025-02-04 15:26:11

弓冶传家学,才名观国宾。

谭经至白首,投老漫青纶。

北去曾乘险,南归益自珍。

要知超悟处,缥帙有离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弓冶传家学,才名观国宾。谭经至白首,投老漫青纶。北去曾乘险,南归益自珍。要知超悟处,缥帙有离尘。

白话文翻译:

家族传统如同弓冶技艺代代相传,才华与名声使他成为国家的贵宾。他一生研究经典直至白发苍苍,晚年依然沉浸在青色的丝带中。北行时曾历经艰险,南归后更加珍惜自我。要知道他超脱领悟的地方,就在于那些远离尘世的书籍中。

注释:

  • 弓冶传家学:比喻家族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
  • 才名观国宾:指因才华出众而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礼遇。
  • 谭经至白首:谭经,指研究经典;白首,指头发变白,形容年老。
  • 投老漫青纶:投老,指晚年;漫,指沉浸;青纶,指青色的丝带,象征文人的身份。
  • 北去曾乘险:指北行时曾遭遇危险。
  • 南归益自珍:指南归后更加珍惜自己。
  • 缥帙有离尘:缥帙,指书卷;离尘,指远离尘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度(1089-1146),字师宪,号梅山,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这首诗是黄公度为悼念其十一伯奉议而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和对其学问的赞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黄公度的十一伯奉议去世后所作,通过诗句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学问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逝者生平的回顾,展现了其家族学问的传承和对经典的执着追求。诗中“弓冶传家学”一句,既体现了家族学问的深厚底蕴,也暗示了逝者在学问上的成就。“谭经至白首”和“投老漫青纶”则进一步描绘了逝者一生致力于学问的形象,直至晚年依然沉浸其中。后两句“北去曾乘险,南归益自珍”则反映了逝者的人生经历和态度,北行时的艰险和南归后的自珍,都体现了其坚韧和自省的品质。最后一句“要知超悟处,缥帙有离尘”则是对逝者学问境界的赞誉,认为其超脱世俗的领悟来自于对书籍的深入研究。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弓冶传家学:比喻家族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强调家族学问的深厚。
  2. 才名观国宾:指因才华出众而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礼遇,展现逝者的社会地位。
  3. 谭经至白首:形容逝者一生致力于研究经典,直至晚年。
  4. 投老漫青纶:描绘逝者晚年依然沉浸在学问中的形象。
  5. 北去曾乘险:回顾逝者北行时的艰险经历。
  6. 南归益自珍:表达逝者南归后的自省和珍惜。
  7. 要知超悟处,缥帙有离尘:赞誉逝者超脱世俗的领悟来自于对书籍的深入研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弓冶传家学”比喻家族学问的传承。
  • 对仗:如“谭经至白首,投老漫青纶”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逝者生平的回顾,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和对学问的推崇,强调了学问的传承和人生的自省。

意象分析:

  • 弓冶:象征家族学问的传承。
  • 白首:象征逝者一生的执着追求。
  • 青纶:象征文人的身份和学问的沉浸。
  • 缥帙:象征书籍和学问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弓冶传家学”比喻什么? A. 家族学问的传承 B. 技艺的传承 C. 国家的重视 D. 文人的身份

  2. “谭经至白首”中的“白首”指什么? A. 头发变白 B. 晚年 C. 学问的成就 D. 国家的礼遇

  3. “投老漫青纶”中的“青纶”象征什么? A. 文人的身份 B. 学问的沉浸 C. 国家的重视 D. 家族的传承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公度的其他悼亡诗,如《挽词》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悼亡诗的风格和特点。

诗词对比:

  • 与唐代诗人杜甫的悼亡诗《春望》对比,可以探讨不同朝代诗人对逝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黄公度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黄公度诗集》:黄公度的诗集,收录了其大部分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