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觉庵 其一》

时间: 2024-09-19 21:46:24

昔年栖宝地,挟册读株林。

故僧皆寂寞,多树更幽深。

亭午闻铙韵,斜阳倒壑阴。

坐久增凄恻,山头鸟碎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大觉庵 其一
饶与龄 〔明代〕

昔年栖宝地,挟册读株林。
故僧皆寂寞,多树更幽深。
亭午闻铙韵,斜阳倒壑阴。
坐久增凄恻,山头鸟碎今。


白话文翻译:

在往年我曾栖息于这宝地,手握书册在树林间阅读。
往日的僧人都已感到孤独,周围的树林愈加幽深。
正午时分,我听见悠扬的铙钹声,斜阳投射在山谷里形成阴影。
坐得久了,心中渐生凄凉,山顶的鸟鸣声仿佛在诉说着当下的孤寂。


注释:

字词注释:

  • :栖息,居住。
  • 宝地:指风景优美、环境宁静的地方。
  • 挟册:手握书籍。
  • 铙韵: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铙韵即乐声。
  • 斜阳:夕阳或午后阳光,形成的阴影。
  • 凄恻:悲伤、凄凉的情感。
  • 鸟碎:鸟的叫声,碎是细小而清晰的意思。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故僧皆寂寞”,可以理解为对过往僧侣生活的追忆,反映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饶与龄,明代诗人,生平及创作不详。其作品多关注自然与内心的感受,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游览大觉庵时,表现了诗人对庵内环境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思考,反映出对过去的追忆与孤独的感受。


诗歌鉴赏:

《游大觉庵 其一》一诗,以清雅的笔调描绘了庵内的幽静环境和诗人内心的孤独感。首句“昔年栖宝地”引入了回忆的主题,诗人曾在这里安静栖息,手中书册与周围的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然而,随后的“故僧皆寂寞”则转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昔日的宁静已被孤独所取代,形成一种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正午的“铙韵”声与“斜阳倒壑阴”的描写,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阳光透过树林的阴影,似乎在照亮过往的欢乐与当前的孤寂。最后两句“坐久增凄恻,山头鸟碎今”,把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事的追忆凝聚到极致,鸟鸣声似乎在诉说着时光的无情,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凄凉。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现状的反思,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令人心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年栖宝地”:回忆往年在这个美丽地方的生活,展现出对过去的向往。
  • “挟册读株林”:强调读书的乐趣与环境的美好,暗示一种静谧的生活状态。
  • “故僧皆寂寞”:提及昔日的僧侣,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孤独感。
  • “多树更幽深”:环境的变化加深了孤独感,树木的繁茂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亭午闻铙韵”:正午时听到铙声,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暗含内心的平静。
  • “斜阳倒壑阴”:阳光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
  • “坐久增凄恻”:长时间的沉思使得情感更加深沉,流露出诗人的忧伤。
  • “山头鸟碎今”:鸟鸣声与现状的对比,传达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鸟碎今”隐喻时光的飞逝与内心的孤独。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情感,如“铙韵”声的悠扬,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对称的句式使得诗歌更加和谐,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对现状孤独的感慨,反映了人对自然、时间与内心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地:象征宁静与安逸的生活环境。
  • 树林:代表自然的幽深与静谧,暗示时间的流逝。
  • 铙韵:象征着音乐与生命的宁静,给人以安抚。
  • 斜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鸟声:象征着自由与孤独,传达了内心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故僧皆寂寞”指的是什么?

    • A. 过去的僧侣感到孤独
    • B. 现在的僧侣感到快乐
    • C. 自然环境的美好
  2. “亭午闻铙韵”中“铙韵”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的声音
    • B. 风的声音
    • C. 鸟的叫声
  3. 诗中的“多树更幽深”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繁华的向往
    • B. 对孤独的感慨
    • C. 对人群的依恋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 《夜泊牛津》杜甫:同样探讨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比较饶与龄的《游大觉庵 其一》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孤独的感悟,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后者则直接抒发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