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小亭昼憩客过手谈 其二
饶与龄 〔明代〕
诗思酒樽边,云飞儿案前。
叠石分山壁,引泉破水田。
鸡声天正午,雀噪暮浮烟。
剥啄神如醉,双枰月上弦。
白话文翻译:
在酒樽旁,诗思如泉涌,云朵在案前飘飞。
叠石形成山壁,泉水从中涌出,流过田野。
鸡鸣声在正午时分响起,雀鸟在傍晚时分吵闹,伴着浮动的烟雾。
正在品尝美食,神情似乎已经陶醉,双棋子在月下如弦般紧绷。
注释:
- 诗思:诗的灵感和思绪。
- 酒樽:盛酒的器具,象征饮酒作乐。
- 云飞儿:云彩轻盈地漂浮。
- 叠石:堆叠的石头,形成立体的山壁。
- 引泉:引导泉水流出,形容泉水的生动。
- 剥啄:剥取和啄食,形容人享受美食的状态。
- 双枰:指双棋,象征着棋局的紧张。
典故解析:
- “双枰月上弦”:暗指围棋的对弈,象征着对弈的紧张与乐趣,使用月亮作为背景,增添了悠然自得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饶与龄,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体现出一种闲适与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日,诗人或许是在一个小亭中闲适地与友人交谈,借酒助兴,描绘出一种愉悦的生活情景。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日午后,诗人在小亭中与朋友畅谈,酒樽相伴,诗思如泉。诗中的意象生动,具有鲜明的自然特色,营造出一幅和谐的田园画面。开篇以“诗思酒樽边”,引出幽静的环境与欢乐的情绪,自然景致与人文活动交融,相得益彰。
诗中“叠石分山壁,引泉破水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石头与泉水的描写,不仅构成了自然界的美丽图景,更是对生命力的赞美。而“鸡声天正午,雀噪暮浮烟”则描绘了乡村午后的生机,声音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
最后两句“剥啄神如醉,双枰月上弦”,则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向高潮。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似乎也沉醉于棋局的对弈之中,生活的乐趣在这里达到了顶峰。整首诗以悠然自得的情怀,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诗思酒樽边:在酒樽旁,诗的灵感涌现。
- 云飞儿案前:云彩在眼前轻轻飘浮。
- 叠石分山壁:堆叠的石头形成山壁,描绘自然景观。
- 引泉破水田: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滋润田野。
- 鸡声天正午:正午时分,鸡叫声响起,增添生活气息。
- 雀噪暮浮烟:傍晚时分,鸟儿在呼啸,烟雾缭绕。
- 剥啄神如醉:享用美食时,神情陶醉。
- 双枰月上弦:棋局紧张,月光下的对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诗思酒樽边”比喻诗人陶醉于饮酒作诗的状态。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云、鸟)赋予人性,使其生动有趣。
- 对仗:如“鸡声天正午,雀噪暮浮烟”,结构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享受,展现了一种悠闲恬静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樽:象征着欢聚与享乐。
- 云:表现出自然的变化与轻松。
- 山壁:代表自然的坚固与宁静。
- 泉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活力。
- 鸡声、雀噪:生活气息的体现,增添了真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诗思酒樽边”意指什么?
- A) 酒量多
- B) 陶醉于诗的灵感
- C) 思念故人
-
“鸡声天正午”描述的是哪个时段?
- A) 清晨
- B) 正午
- C) 傍晚
-
“双枰月上弦”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和谐
- B) 棋局的紧张
- C) 美食的享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秋日小亭昼憩客过手谈 其二》与《静夜思》: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自然的赞美,前者更侧重于生活的快乐与闲适,后者则展现了思乡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