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南岳般若寺》

时间: 2025-04-29 19:06:44

诸峰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

石路险盘岚霭滑,

僧窗高倚泬寥明。

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杉松是自生。

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绕峥嵘。

意思解释

题南岳般若寺

作者: 齐己 〔唐代〕

原文展示:

诸峰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
石路险盘岚霭滑,僧窗高倚泬寥明。
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杉松是自生。
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绕峥嵘。

白话文翻译:

在层层山峰中,中间的峰峦显得尤为苍翠,五大寺庙中,这个寺庙更为闻名。
石头铺成的路陡峭而曲折,云雾弥漫,行走在上面格外滑;
僧人的窗户高高倚靠着,窗外清明的天空显得格外宽阔。
空中耸立的殿阁仿佛是上天安排的,地面上生长满了杉树和松树。
更有那难以攀登的高处,紫色苔藓和红色苔藓环绕在巍峨的山峰上。

注释:

  • 诸峰翠少: 诸多山峰中,中央的山峰显得特别翠绿。
  • 岚霭: 指云雾,山间的雾气。
  • 泬寥: 指天空的深远和清朗。
  • 凌空殿阁: 指高耸在空中的殿阁。
  • 紫苔红藓: 指山间生长的苔藓,紫色和红色的苔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生平少有资料,主要以描写风景和寺庙著称,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和宗教的敬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岳般若寺,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寺庙的赞美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佛教文化的崇敬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此诗以南岳般若寺为题材,描绘了寺庙周边的自然风光与宁静氛围。开篇的“诸峰翠少中峰翠”通过对比描绘出中峰的独特之美,展现了高山的苍翠与壮丽。接下来的描写将读者引入险峻的石路和高耸的僧窗,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宁静的氛围。诗中对“凌空殿阁”的描绘,仿佛让人感受到人类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遍地杉松是自生”则强调了自然的力量与自我再生的能力,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最后一句描写了难以攀登的高处,配以紫苔红藓的装点,不仅展现了自然的色彩,也象征着佛教的深邃与神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宗教、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诸峰翠少中峰翠: 描绘自然美,强调中峰的青翠。
    • 五寺名高此寺名: 强调般若寺在众多寺庙中的声名。
    • 石路险盘岚霭滑: 描述道路的险峻和湿滑,增添神秘感。
    • 僧窗高倚泬寥明: 窗外的清明与宁静,反映出僧人内心的平静。
    • 凌空殿阁由天设: 体现出人造建筑与自然的结合。
    • 遍地杉松是自生: 赞美自然的自我生长。
    • 更有上方难上处: 提到高处的艰难,象征修行的艰辛。
    • 紫苔红藓绕峥嵘: 以色彩丰富的苔藓装点山峦,增添诗意。
  •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石路险盘岚霭滑”,对称工整。
    • 比喻: “凌空殿阁由天设”,将建筑比作上天的安排,增强神秘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写南岳般若寺的自然景观与建筑,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崇敬,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意象分析:

  • 翠峰: 代表自然的生机与美。
  • 石路: 象征修行的艰难与曲折。
  • 殿阁: 代表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庄严。
  • 杉松: 象征自然的生命力。
  • 苔藓: 代表岁月的痕迹与自然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寺庙名称是?

    • A. 南岳般若寺
    • B. 五台山
    • C. 灵隐寺
    • D. 普陀山
  2. “石路险盘岚霭滑”中的“岚霭”指的是什么?

    • A. 风
    • B. 雪
    • C. 云雾
    • D. 雨
  3. 诗中描绘的自然意象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 A. 杉松
    • B. 花朵
    • C. 紫苔
    • D. 红藓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齐己的《题南岳般若寺》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但齐己更注重寺庙的壮丽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侧重于静谧与内心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