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发沁园春•题黄氏印史代序》
时间: 2025-01-11 06:30: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发沁园春•题黄氏印史代序
作者: 董以宁〔明代〕
北苑临书,南宫执笏,
从古畸人癖事。
字亦雕龙,石堪绣蠹,
不道先生兼此。
落笔惊看,有历落嵚崎之致。
宛然见古貌如颠,不似人间衫履。
记得当年此际,
将怪石投予,镌予名字。
珍重常携,离奇可拜,
时命小鬟亲洗。
聊写俚词,
题笺仍用猩红记。
知道先生应笑我,
攫石袖中何意。
白话文翻译
在北苑写字,南宫手执官印,
从古代的奇人癖好来看。
字像龙一样雕刻,石上也能绣蚀,
想不到您居然也会这样。
落笔时惊讶地看,字形如同崎岖的山路。
仿佛看见古人的神态,不似世间的衣衫。
记得当年这个时候,
把怪石抛给你,刻上我的名字。
珍惜常常携带,奇特得令人拜访,
时常叫小丫鬟亲自清洗。
随意写些俚词,
题词仍用猩红的墨水。
知道您一定会笑我,
把石头装在袖中有什么意义。
注释
- 北苑:指北方的园林,象征高雅的书法艺术。
- 南宫:古代官员的称谓,这里可能指代高官或文人。
- 畸人癖事:指古代一些奇特的人物和他们的怪癖。
- 雕龙:形容书法的高超。
- 绣蠹:指在石上刻画的花纹。
- 宛然:形容如同。
- 嵚崎:形容山路的曲折艰难。
- 猩红:鲜红色,常用作书写的颜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诗人,以其独特的书法和诗词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融入个人情感,强调书法与诗词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反映了文人对书法、印章、以及古代文化的热爱,表达了对古人逸事的怀念和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书法和印章的艺术,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人的敬仰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诗中提到的“北苑临书,南宫执笏”,不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高雅境界,也隐含了对当代文人气节的思考。董以宁用“字亦雕龙,石堪绣蠹”来形容书法的精湛,意在强调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在“落笔惊看,有历落嵚崎之致”一句中,作者通过比喻展现了书法的变化与丰富的内涵,仿佛在描绘一幅崎岖的山路,暗示书法创作的艰辛与美丽。
此外,诗中“记得当年此际”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作者在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反映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个人情感的寄托。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董以宁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古代文化的致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北苑临书:作者在高雅的环境中写字。
- 南宫执笏:文人高官的形象,代表一种文化地位。
- 从古畸人癖事:反映古代文人的独特癖好。
- 字亦雕龙:书法如龙,形容其笔法生动。
- 宛然见古貌如颠:书法如同古代人的风范,超越平常。
- 将怪石投予:寓意送给朋友独特的礼物。
- 聊写俚词:表达随意的诗情画意。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法比作雕龙,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书法以生命和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增强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作品通过对书法和印章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崇敬与对个人情感的寄托,展示了文人特有的气节与审美情趣。
意象分析
- 北苑:象征书法和文化的高雅。
- 怪石:象征独特的艺术作品,体现个性。
- 猩红:代表热情和珍贵的书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北苑”象征什么?
- A. 低俗的文化
- B. 高雅的书法艺术
- C. 古人的生活
-
“字亦雕龙”中“雕龙”意指?
- A. 书法技巧高超
- B. 书法无趣
- C. 书法简单
-
诗人对古代文人持何种态度?
- A. 鄙视
- B. 崇敬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王勃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滕王阁序》:同样以高阁为背景,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历史的交融。
- 《登高》: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董以宁与王勃、杜甫等人的共同点在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个人情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