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夜雨 笑咏》
时间: 2024-09-19 20:57: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灼灼如花,明明如月,看来是艳还清。
碧桃花下绿苔生。初邂逅横波侧注,惊蓦去纤步微听。
经过处不分兰麝,庭院闻馨。汉皇金屋,求仙采药,都为倾城。
非蓉城绮丽,那著飞琼。看不足眉山远黛,偏无奈霜鬓飘零。
长昂首騃牛痴女,河汉会双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如花似月的美丽女子,似乎既艳丽又清秀。碧桃花下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她与我初次相遇时,目光交错,令我惊讶得不知所措,她的轻盈步伐让我无声地倾听。经过的地方香气扑鼻,庭院里弥漫着芬芳。汉朝的皇帝为了追求仙药而建造的金屋,都是为了倾倒众生。她的美丽非同寻常,不亚于蓉城的绮丽,甚至更胜飞琼。眉山远处的黛色无法与她相比,只让我感叹岁月的流逝,霜白的鬓发已然悄然出现。长久仰望的痴情牛郎与痴女,仿佛在银河会聚双星。
注释
- 灼灼:形容花的鲜艳。
- 碧桃:指桃花,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 横波侧注:形容女子的眼神流转,含情脉脉。
- 兰麝:兰花与麝香,香气芬芳的植物。
- 倾城:形容美丽能倾倒城市的人。
- 霜鬓:指头发因年老或忧愁而变白。
- 河汉:指银河,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廉,清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其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与人情,尤其擅长描绘女性之美。曾廉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潇湘夜雨 笑咏》是在一个夜雨潇潇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人生的无奈,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丽女子的深切眷恋与感慨。开头两句以“灼灼如花,明明如月”形象地勾勒出女子的美丽,既鲜艳又清新,仿佛将她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碧桃花下绿苔生”引入自然环境,使得整体意境更为清幽、雅致。
“初邂逅横波侧注,惊蓦去纤步微听”则展现了两人相遇时的情感波动。女子的眼神与轻盈的步伐,都是诗人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经过的地方不分兰麝,表明了她的芬芳与美丽令人陶醉,仿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她的存在。
诗中也提到了汉皇金屋与求仙采药,暗示这份美丽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历史上人们追求美好与永恒的象征。“非蓉城绮丽,那著飞琼”则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与比较,强调了女子的独特之处。
最后,诗人在“长昂首騃牛痴女,河汉会双星”中引入了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无奈,暗示着尽管岁月流逝,但美好的情感依然存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灼灼如花,明明如月:女子的美丽如花般鲜艳,如月般明亮。
- 看来是艳还清:她的美丽既艳丽又清新。
- 碧桃花下绿苔生:在碧桃花下,生长着绿色的苔藓,营造出清幽的环境。
- 初邂逅横波侧注:初次相遇时,目光交错,令人心动。
- 惊蓦去纤步微听:惊愕之余,她的轻盈步伐让我不由自主地倾听。
- 经过处不分兰麝:经过的地方香气四溢,无法分清兰花与麝香。
- 庭院闻馨:庭院中弥漫着芬芳的气息。
- 汉皇金屋,求仙采药,都为倾城:汉朝的皇帝为了追求不老的仙药而建金屋,都为这倾城之美。
- 非蓉城绮丽,那著飞琼:不是蓉城的华丽,甚至胜过飞琼。
- 看不足眉山远黛,偏无奈霜鬓飘零:眉山的远黛也无法与她相比,但却无奈岁月流逝,鬓发渐白。
- 长昂首騃牛痴女,河汉会双星:仰望着牛郎与织女,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灼灼如花,明明如月”,通过比喻展现女子的美丽。
- 拟人:如“经过处不分兰麝”,赋予植物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美的追求与对爱情的渴望,表达了对女性美丽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奈的感慨。通过对比与典故的运用,诗人展现了爱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深刻而富有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丽与爱情。
- 月:象征清幽、高洁。
- 苔藓:象征自然与生命的延续。
- 兰麝:象征芬芳与高雅。
- 双星:象征美好的爱情与团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用来形容女子美丽的比喻是?
- A. 明月
- B. 桃花
- C. 霜鬓
- D. 飞琼
-
诗中提到的“汉皇金屋”是为了追求什么?
- A. 财富
- B. 长生不老
- C. 美丽
- D. 荣华富贵
-
“长昂首騃牛痴女”中提到的牛郎与织女象征了什么?
- A. 家庭
- B. 事业
- C. 爱情
- D. 时间
答案
- A. 明月
- B. 长生不老
- C. 爱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曾廉《潇湘夜雨 笑咏》与李白《月下独酌》均表现出对美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思考,但曾廉侧重于女性之美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强调孤独与自由的心境。两者在形式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赏析》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