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兰 题三潭泛舟照片》

时间: 2025-01-27 03:56:57

正襟危坐。

一叶扁舟人七个。

何处停篙。

卐字亭间九曲桥。

相携吟侣。

印到三潭情几许。

打桨烟波。

湖水湖风莫管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兰 题三潭泛舟照片
作者: 高燮 〔清代〕

正襟危坐。一叶扁舟人七个。
何处停篙。卐字亭间九曲桥。
相携吟侣。印到三潭情几许。
打桨烟波。湖水湖风莫管他。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正襟端坐,船上七个人在划着一叶小舟。
不知何处停下竹篙,卐字形的亭子旁边是九曲的桥。
携手吟唱的伴侣,三潭的情意有多少呢?
轻轻打桨在烟波中,湖水和湖风都不必去在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正襟危坐:形容端正地坐着,表示庄重。
  • 一叶扁舟:指一只小船,形态扁平。
  • 停篙:指停止划桨的动作。
  • 卐字亭:形状像“卐”字的亭子。
  • 九曲桥:指曲折的桥,形象生动。
  • 吟侣:吟诗作对的伴侣。
  • 印到:形容留下的印象或情感。
  • 打桨烟波:轻轻划桨在水面上,形成波纹。

典故解析:

  • 卐字亭:此处的卐字亭可能是指一种特定形状的建筑,象征着美好与和谐,可能与佛教文化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燮,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其诗作常带有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他的作品多表现出清新脱俗的风格,常常描绘湖光山色。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泛舟三潭时所作,意在描绘当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表达了与友人相伴吟唱的快乐。


诗歌鉴赏:

这首《减兰》以轻松自在的笔调描绘了泛舟三潭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们的悠闲生活。开头“正襟危坐”引入了一个严肃的姿态,然而紧接着的描写却是轻松的扁舟和七个划船的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引发读者的视觉想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放松与享受自然的愉悦。

诗中提到的“卐字亭间九曲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曲折美,也象征了人生的曲折与变化。同时,诗人巧妙地通过“相携吟侣”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显露出友谊的珍贵。最后一句“湖水湖风莫管他”,更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洒脱态度,仿佛在说,不必拘泥于外界的纷扰,享受眼前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整首诗清新活泼,意境深远,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与友谊的热爱,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正襟危坐:表现出一种端庄的姿态,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欣赏周围的景色。
  • 一叶扁舟人七个:描绘了诗人和朋友们的轻松出游,突出人多热闹的场景。
  • 何处停篙:表现出一种随意与闲适,不在意何时停下。
  • 卐字亭间九曲桥:形象地描绘出美丽的景物,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 相携吟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提醒人们珍视身边的朋友。
  • 印到三潭情几许:引发对感情的深思,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打桨烟波:生动描绘了水面波纹的轻柔,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湖水湖风莫管他: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洒脱与自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打桨烟波,湖水湖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 拟人:将自然描写得生动而富有情感,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泛舟的场景为背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表达出一种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舟:象征自由与旅行,代表轻松的心态。
  • 九曲桥:象征人生的曲折与复杂,暗含哲理思考。
  • 吟侣:象征友谊与情感,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深厚关系。
  • 烟波:象征宁静与恬淡的生活状态,表现出诗人的洒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卐字亭”形状是什么样的?
    A. 圆形
    B. 方形
    C. 像卐字
    D. 三角形

  2. “正襟危坐”表现了诗人的什么心态?
    A. 紧张
    B. 放松
    C. 忧虑
    D. 端庄

  3. 诗人对湖水和湖风的态度是:
    A. 非常在意
    B. 无所谓
    C. 感到厌烦
    D. 喜欢

答案:

  1. C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体现了对自然的感慨与人生哲理。
  • 李白的《庐山谣》:展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对比:
高燮的《减兰》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但高燮更着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孤独。两者各有千秋,共同构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人作品集》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