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时间: 2025-01-11 22:55:54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白话文翻译:

前几天,我偶然遇见了一位隐士,他在官府担任职务,我在堤岸上漫步,看到草地上有一身青袍。我的心随着汝水的春波起伏,兴致随着并州的夜月高涨。世上难道没有千里马?可是在世人中却难得有九方皋这样的人。酒船和渔网归来,是因为花落在故溪,我只需轻轻一撑桨。

注释:

  • 幽人:隐士,指隐居不仕的人。
  • 佐吏曹:在官府担任职务的人,指官员的助手。
  • 汝水:古代河流名,春天水波荡漾的景象。
  • 并门:指并州的门,可能暗指友人的家。
  • 千里马:比喻优秀的人才。
  • 九方皋:指古代著名的贤人,象征着难得的人才。
  • 酒船鱼网:酒船是指载酒的船,鱼网则是捕鱼的工具,象征着生活的丰盈。
  • 故溪:指熟悉的溪流,象征着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江西人,北宋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与苏轼、米芾并称为“宋四家”。其诗风豪放,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黄庭坚晚年,表达了对朋友李子先的怀念。李子先曾在并州任职,黄庭坚借此诗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和人才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快,意象丰富,描绘了诗人对友情的怀念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开头两句通过描绘与隐士的偶遇,建立了与自然的和谐联系,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心随汝水春波动”的生动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波动与情感的共鸣。

而“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则通过对人才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暗含对社会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最后的“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则归结于一种生活的哲学,表达了对生命和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抒情中融入了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了黄庭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既有对友人的怀念,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形成了一种温柔而又坚定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前日幽人佐吏曹:诗人回忆与隐士的相遇,暗示着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2. 我行堤草认青袍:描写在自然中漫步的情景,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3. 心随汝水春波动:内心的感受与自然景象相呼应,表现出诗人的情感波动。
  4. 兴与并门夜月高:与友人的快乐情绪在夜晚的月光下显得愈发浓烈。
  5. 世上岂无千里马:质疑人才的稀缺,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6. 人中难得九方皋:强调真正的贤人难以遇到,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7. 酒船鱼网归来是:展现生活的富裕与充实,表达对生活的满足。
  8. 花落故溪深一篙:用“花落”象征人生的无常,反映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修辞手法
全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和对仗等修辞手法,如“心随汝水春波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内心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对人才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哲理思考,情感基调深沉而又温暖,体现出黄庭坚对于人生的独到见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人:隐士,象征着一种理想的人生选择。
  • 汝水:象征自然与生命的流动。
  • 千里马:比喻优秀的人才,象征着理想中的自我。
  • 九方皋:象征稀有的贤人,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 酒船鱼网:象征生活的丰盈,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 花落: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幽人”指的是谁? A. 官员
    B. 隐士
    C. 商人
    D. 游子

  2. “心随汝水春波动”中的“汝水”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自然与生命
    C. 情感的波动
    D. 时间的流逝

  3. “世上岂无千里马”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人才的渴望
    B. 对生活的满意
    C. 对友谊的珍惜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别董大》 - 高适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李白:黄庭坚的这首诗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李白的诗歌则往往更加豪情壮志、抒发个人情感的奔放,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黄庭坚诗文集》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