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秋燕》
时间: 2025-01-10 22:42: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秋燕
作者: 殷秉玑 〔清代〕
犹记春时节。正江南落花如画,相逢三月。
认得谢家庭院好,一桁雕梁栖歇。
喜春社当时曾结。转眼年光先已去,
看舞残双剪怜今日。思往事,共愁绝。
比它消瘦花间蝶。更伤心乌衣门巷,
斜阳一抹。几日深闺无奈甚,
情绪何堪同说。还莫向帘前嚏嚏。
已是飘零如客寄,况凄风苦雨将催别。
归去也,海天阔。
白话文翻译:
我依然记得春天的时节,正是江南落花如画的时刻,我们在三月相遇。
我认得谢家的庭院,那里有精美的雕梁,我曾在此栖息。
我曾在春社时的欢庆,转眼间,岁月已悄然流逝。
看着舞动的剪影,竟怜惜今日的景象。往昔的事情让我心中满是忧愁。
比起那消瘦的花间蝴蝶,更让我心伤的是乌衣门巷的景象,
斜阳一抹,几天以来我在深闺中无奈得很,
我的情绪又怎能向人倾诉呢?还不要在帘前轻声叹息。
如今我已如客寄般飘零,况且凄风苦雨将要催促离别。
归去吧,海天是那么宽阔。
注释:
- 犹记: 仍然记得。
- 江南: 中国南方水乡,以美丽的自然景色著称。
- 谢家庭院: 指的是谢家的庭院,谢家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代表富丽和文人雅士的生活。
- 春社: 春天的社日,古代民间的节日。
- 乌衣门: 指的是王谢家族的门庭,象征着旧时的繁华与衰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殷秉玑,清代词人,生于江南,擅长词作,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与秋天的凄凉,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金缕曲 秋燕》是一首通过春秋交替来表达情感的词作。开篇回忆春日的美好时光,作者用“犹记春时节”引入,仿佛让人感受到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的欢快逐渐被秋天的萧瑟所取代,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过去的无尽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通过“看舞残双剪怜今日”的意象,作者不仅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暗示了对逝去青春的惋惜。
诗中反复提到的“深闺”、“情绪何堪同说”则展现了女性在深闺中的孤独与无奈,情感的压抑使得她在秋意浓重的日子里对往事倍感忧伤。最后“归去也,海天阔”似乎在提醒人们,尽管现实无情,但未来依然是广阔的。整首词在描绘景物与抒情之间找到了平衡,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犹记春时节: 开篇回忆,营造出悠远的怀旧氛围。
- 正江南落花如画,相逢三月: 描绘美丽的春景,与好友相聚的快乐。
- 喜春社当时曾结: 提到春社的欢乐,强调春天的热闹。
- 转眼年光先已去: 迅速流逝的岁月让人感慨。
- 思往事,共愁绝: 追忆往事,愁苦交织。
- 比它消瘦花间蝶: 以花间蝴蝶的消瘦比喻自己的失落。
- 更伤心乌衣门巷: 乌衣门巷象征繁华的逝去。
- 斜阳一抹: 夕阳的余晖,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 几日深闺无奈甚: 深闺中的无奈与孤独。
- 情绪何堪同说: 对情感的压抑与无处倾诉。
- 已是飘零如客寄: 生活的漂泊与无根。
- 况凄风苦雨将催别: 自然的凄凉与离别的逼近。
- 归去也,海天阔: 归去的希望与对未来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比它消瘦花间蝶”形象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常。
- 拟人: “情绪何堪同说”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 整体结构上,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中融汇了对青春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 代表希望与生机。
- 秋: 象征凋落与无常。
- 蝴蝶: 代表青春的短暂与美丽。
- 乌衣门: 代表繁华的逝去和人事的变迁。
- 斜阳: 暗示生命的短暂与夕阳西下的哲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乌衣门”象征什么? A. 繁华的逝去
B. 春天的希望
C. 夏日的热情 -
诗人在深闺中感到如何? A. 快乐
B. 无奈
C. 放松 -
诗的结尾提到的“海天阔”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对逝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现实的绝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 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但更偏向于女性的柔情与细腻。
- 苏轼《水调歌头》: 在对时间的思考中更强调豪放与洒脱,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