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亭四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12:11

客至引幽步,步及松风亭。

问亭何当作,笑视何足听。

俗论鬨蛙黾,市声殷雷霆。

时来一洗耳,两眼为君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风亭四首 其二
作者: 曾几 〔宋代〕

客至引幽步,
步及松风亭。
问亭何当作,
笑视何足听。
俗论鬨蛙黾,
市声殷雷霆。
时来一洗耳,
两眼为君青。

白话文翻译

客人来到,邀我悠然步行,
走到松风亭时,
我问亭子何时建成,
他微笑着看我,觉得这问题无足轻重。
世俗的言论如同蛙鸣和蝌蚪的喧哗,
城市的声音如雷霆般喧嚣。
而此时来这里,真是让耳朵清静,
我的双眼因你而变得明亮清澈。

注释

  • 客至引幽步:客人到来,邀请我一同散步。
  • 松风亭:亭子的名字,意指松树间的风声。
  • 问亭何当作:询问这个亭子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 笑视何足听:微笑着看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值一提。
  • 俗论鬨蛙黾:世俗的言论喧闹如蛙鸣和蝌蚪。
  • 市声殷雷霆:城市的声音如同雷声般嘈杂。
  • 时来一洗耳:在此时此地,真是一种耳朵的洗礼。
  • 两眼为君青:因为有你在场,我的眼睛变得清明。

典故解析

  • “松风亭”:松树与亭子相结合,隐喻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鬨蛙黾”:指代世俗喧嚣的声音,源自古代对动物声音的描述,借以表达对世俗的厌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字子纯,号华溪,宋代诗人。其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批判。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览松风亭之际,表达了对清静环境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反思。

诗歌鉴赏

《松风亭四首 其二》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诗人通过与客人的对话,表现了对松风亭的珍视和对世俗喧嚣的厌倦。诗的开头,客人邀请诗人一同前往松风亭,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接着,诗人询问亭子的建成时间,却得到了客人的微笑回应,显示出对这一问题的轻视,暗示自然的存在超越了时间的束缚。

“俗论鬨蛙黾,市声殷雷霆”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城市的喧闹,与松风亭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松风亭的清幽之美。最后两句“时来一洗耳,两眼为君青”,展现了在这个安静的环境中,耳朵得到了洗涤,眼睛也因与客人共享这一美景而变得明亮,表达了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整首诗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对尘世喧嚣的反思,展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至引幽步:客人到来,邀请我散步,开篇描绘了一个悠闲的场景。
  2. 步及松风亭:走到松风亭,暗示了人们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3. 问亭何当作:询问亭子的建成时间,表现出对亭子历史的好奇。
  4. 笑视何足听:客人微笑回应,认为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强调了自然的永恒。
  5. 俗论鬨蛙黾:世俗的噪音如同蛙鸣一般,表现出对市井生活的厌倦。
  6. 市声殷雷霆:城市的喧闹如雷声,进一步突出宁静环境的珍贵。
  7. 时来一洗耳:在此时此地,耳朵得以清静,象征一种心灵的洗礼。
  8. 两眼为君青:因与友人共享此美景而感到清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鬨蛙黾,市声殷雷霆”,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城市的声音比作雷霆,增强了诗意的表现力。
  • 拟人:耳朵得以“洗礼”,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清幽环境的向往,反对世俗的喧嚣与浮躁,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风亭:象征宁静与自然美,是诗人内心向往的寄托。
  • 蛙黾:代表世俗的喧嚣与纷扰。
  • 耳与眼:象征感官的清明与心灵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亭子叫什么名字?

    • A) 竹风亭
    • B) 松风亭
    • C) 水云亭
    • D) 柳影亭
  2. 诗人对世俗声音的比喻是什么?

    • A) 鸟鸣
    • B) 雷霆
    • C) 细雨
    • D) 冲浪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世俗的追求
    • C) 对功名的渴望
    • D) 对金钱的贪婪

答案

  1. B) 松风亭
  2. B) 雷霆
  3. A) 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但更注重山水之间的静谧与和谐。
  • 孟浩然《过故人庄》:描绘了友人之间的情谊与自然的美,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曾几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