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从凤泉和崔黄门喜恩旨解严罢围之作》

时间: 2025-02-04 15:31:36

辇路岐山曲,储胥渭水湄。

教成提将鼓,礼备植虞旗。

不取从畋乐,先流去杀慈。

舜韶同舞日,汤祝尽飞时。

物应阳和施,人知雨露私。

何如穆天子,七萃几劳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辇路岐山曲,储胥渭水湄。
教成提将鼓,礼备植虞旗。
不取从畋乐,先流去杀慈。
舜韶同舞日,汤祝尽飞时。
物应阳和施,人知雨露私。
何如穆天子,七萃几劳师。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一幅盛大的场景:辇路弯曲,车辙沿着岐山延伸,渭水的岸边,人们在欢庆。人们准备了音乐和礼仪,展现出对天子的尊敬。诗人表达了不追求狩猎的快乐,而是将这些欢乐用于对他人的慈爱。舜和汤这两位古代明君的乐舞回响在天地之间,万物自应顺应阳光和春雨的滋润,而人们也应懂得感恩与分享。最后,诗人感叹穆天子在位时众人聚集的盛况,感慨其劳苦之艰难。

注释:

  1. 辇路:指皇帝的驾车之路。
  2. 岐山:古代名山,位于陕西省。
  3. 储胥:指渭水,位于陕西,流经关中地区。
  4. 教成:准备、安排。
  5. 提将鼓:象征庆典的鼓声。
  6. 虞旗:古代的一种祭祀用的旗帜。
  7. 畋乐:狩猎的乐趣。
  8. :仁慈、宽厚。
  9. 舜韶:舜帝的音乐,象征和谐的治理。
  10. 汤祝:汤王的祝词,象征祝福与美好愿望。
  11. 阳和:春天的温暖,象征生机。
  12. 穆天子:指周穆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
  13. 七萃:聚集的意思,指众臣的联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颋,唐代诗人,字子美,号青松,曾任官职。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政治安定、经济繁荣之时,诗人为庆祝皇帝的恩赐与解除围困之事,表达了对国家安泰、民众幸福的美好愿望。

诗歌鉴赏:

苏颋在《扈从凤泉和崔黄门喜恩旨解严罢围之作》中,用生动的场景描绘了盛大的庆典,体现了对统治者的尊重以及对民生安宁的期盼。开篇用“辇路岐山曲,储胥渭水湄”展现出一幅富有层次感的画面,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人文的气息。诗中提及古代明君舜、汤,以此对比,暗示当代统治者的责任与使命。

诗人在表达对天子的感激时,语气中透出一种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展示了对人间和谐的追求,尤其是“物应阳和施,人知雨露私”,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最后的“何如穆天子,七萃几劳师”则是对历史的回望,表现出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辇路岐山曲:描绘了皇帝出行的道路,形状弯曲,暗示着这条路的繁忙与重要性。
  2. 储胥渭水湄:渭水的岸边,表达了水边的热闹场面。
  3. 教成提将鼓:庆典中,音乐已经准备就绪,营造出欢庆氛围。
  4. 礼备植虞旗:礼仪准备周全,虞旗象征着祭祀与祝福。
  5. 不取从畋乐:诗人表达了不追求狩猎带来的乐趣。
  6. 先流去杀慈: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优先于个人的享乐。
  7. 舜韶同舞日:提到舜帝的音乐舞蹈,象征和谐治理的理想。
  8. 汤祝尽飞时:汤王的祝福,寓意政权的繁荣。
  9. 物应阳和施:自然界遵循阳光和温暖的规律。
  10. 人知雨露私:人们也应理解这种恩惠的意义。
  11. 何如穆天子:提及穆天子,表示对历史的感慨。
  12. 七萃几劳师:众臣的聚集,感叹其辛苦治理的艰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辇路岐山曲,储胥渭水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拟人情,表现出和谐的意境。
  • 排比:表达多重感情的交织,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崇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期盼,以及对历史明君的追思,呼吁人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岐山:象征着权力和尊贵,历史的积淀。
  2. 渭水:代表自然的灵动和人文的交融。
  3. 虞旗:象征着对神明的敬仰及对未来的祝愿。
  4. 阳和:春天的温暖,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及的“舜韶”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舜帝的音乐
    C. 祭祀的仪式
    答案:B

  2. “何如穆天子”的意思是: A. 赞美穆天子的美德
    B. 感叹昔日的盛况
    C. 批评穆天子的治理
    答案:B

  3. 诗中提及的“七萃”主要是指: A. 七种乐器
    B. 七个国家
    C. 众臣的聚集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春望》相比较,苏颋的诗歌呈现出更为和谐、欢庆的气氛,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民生困苦的关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指南》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