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

时间: 2025-02-03 05:14:48

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

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

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
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
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白话文翻译:

重重的岩石上,景色如此美丽,
分塔耸立,标志着层层高耸。
蜀地的守卫在这条经道上,
巴人的百姓朝朝暮暮都来礼拜。
大地仿佛要从三界中显现,
但实际上只是六尘的消逝。
卧石上覆盖着青苔,
田埂上铺满了绿色的草条。
岁月的年轮留下了记录,
这并非为了学习而题写的桥梁。

注释:

  • 重岩:指高耸的岩石。
  • 蜀守:蜀地的守卫。
  • 巴人:古代巴国的人民,今四川一带的民族。
  • 三界:佛教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 六尘: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官所接触的尘世事物。
  • 苍藓:青色的苔藓。
  • 绿条:绿色的草条。

典故解析:

此诗涉及的典故较少,但“巴人作礼朝”反映了古代巴蜀地区的宗教文化和习俗,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诗中的“六尘销”与佛教哲学有关,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颋,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57年,卒于公元810年。其诗风清新明朗,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苏颋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擅长山水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北佛龛前,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对宗教礼仪的观察。诗中描绘的景象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巴蜀地区的文化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北佛龛前的自然景观和宗教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宗教的敬仰。开头两句以“重岩”和“分塔”构建出高耸入云的喧闹景象,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类文明的礼赞。接着,蜀守和巴人的描写则点明了这片土地的文化背景,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中提到的“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既有对尘世纷扰的否定,又有对超脱境界的向往。最后两句则回归到自然,描写了卧石和行塍的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描写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重岩载看美:重重的岩石上,景色显得格外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
  2. 分塔起层标:分层的塔楼高耸而立,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信仰的象征。
  3. 蜀守经涂处:蜀地的守卫在这条经道上,说明了地理和文化的交融。
  4. 巴人作礼朝:巴人的礼仪活动,体现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
  5. 地疑三界出:大地似乎要从三界中显现,给人一种超脱的感觉。
  6. 空是六尘销:实际上只是尘世的消逝,反映了对世俗的反思。
  7. 卧石铺苍藓:卧石上铺满了青苔,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8. 行塍覆绿条:田埂上覆盖着绿色的草条,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9. 岁年书有记:岁月的年轮留下了记录,暗示时间的流逝。
  10. 非为学题桥:这并非为了学习而题写的桥梁,表达了对学问的淡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地疑三界出”用地面与三界的比喻,表达超脱之感。
  • 对仗:如“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传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北佛龛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探讨了自然与人、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超脱境界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岩:象征坚固与永恒。
  • 分塔:象征信仰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 苍藓:象征宁静与自然的生命力。
  • 绿条: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巴人”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人民? A. 陕西
    B. 四川
    C. 江苏
    D. 辽宁

  2. “岁年书有记”的意思是?
    A. 历史的记录
    B. 诗人的记忆
    C. 自然的变化
    D. 宗教的教义

  3. 诗中“非为学题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态度?
    A. 追求知识
    B. 对学问的淡然
    C. 对时间的珍惜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苏颋的《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更加强调人与宗教的关系,而王维则更加侧重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两者都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