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赠窗外梧桐三阕 其二》

时间: 2025-04-29 04:24:44

昔时小树凭窗看。

今日亭亭遮满院。

如云清荫却炎威,送爽凉风驱暑散。

护持休问恩深浅。

四十余年朝夕见。

嚣尘那有凤来栖,叶落知秋惊岁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令·赠窗外梧桐三阕 其二
作者: 张珍怀

昔时小树凭窗看。
今日亭亭遮满院。
如云清荫却炎威,
送爽凉风驱暑散。
护持休问恩深浅。
四十余年朝夕见。
嚣尘那有凤来栖,
叶落知秋惊岁晚。


白话文翻译:

以前小树在窗外静静地看着。
如今它已经长得高大,遮住了整个院子。
像云一样的清阴遮挡着炎热的阳光,
送来凉爽的微风,驱散了夏日的酷暑。
对我这份庇护,不必再问恩情的深浅。
四十多年朝夕相伴,
喧嚣尘世中哪里还有凤凰来栖息,
落叶知秋,令人惊讶岁月已晚。


注释:

字词注释:

  • 昔时:以前,过去的时间。
  • 亭亭:形容树木或花草的高大而挺拔。
  • 清荫:清凉的树阴。
  • 炎威:炎热的威势。
  • 护持:保护和维持。
  • 恩深浅:恩情的深厚与薄浅。
  • 嚣尘:喧闹的尘世。
  • 凤来栖:指凤凰栖息,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地方。
  • 叶落知秋:树叶落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典故解析:

  • 凤凰:通常象征着高洁、美好的事物。
  • 叶落知秋:意指秋天已经来临,象征着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珍怀(1884-1947),字子春,号秋水,江苏人,近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其作品多以抒情和咏物见长,常常融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中国社会变革之际,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对时光流逝和自然景象的感慨,以及生命中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木兰花令·赠窗外梧桐三阕 其二》以“梧桐”为主要意象,贯穿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自然变化的深刻思考。开篇以“昔时小树凭窗看”引入,回忆起小树刚种植时的情景,勾起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树木已长成遮住院子的高大梧桐,象征着岁月的积累与生命的成长。

诗中提到的“如云清荫却炎威”,展现了梧桐树为人们带来的庇护与凉爽。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表达了对树木的感恩之情。接着,诗人提到“护持休问恩深浅”,强调了长久的陪伴与无言的付出,这种情感的深厚超越了言语的表达。

最后,诗人通过“嚣尘那有凤来栖,叶落知秋惊岁晚”来反思人生的意义,感叹岁月的流逝。这里“凤”的意象与“叶落知秋”相结合,展现了人对自然法则的感悟,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在语言上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时小树凭窗看:回忆往昔,小树在窗外静静生长,象征着初生的希望。
  2. 今日亭亭遮满院:如今小树已长成高大的树木,遮住了整个庭院,表现出时间的推移与生命的成长。
  3. 如云清荫却炎威:清凉的树荫抵挡着炎热的阳光,体现了自然的保护力量。
  4. 送爽凉风驱暑散:树木带来凉爽之风,驱散了夏日的酷热,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5. 护持休问恩深浅:对树木的庇护不必再询问恩情的深浅,强调了深厚的情感。
  6. 四十余年朝夕见:四十多年来一直相伴,表达了时间的积累与感情的深厚。
  7. 嚣尘那有凤来栖:在喧嚣的尘世中,哪里还有高洁的凤凰栖息,反映了人对理想的渴望。
  8. 叶落知秋惊岁晚:落叶预示着秋天的来临,令人惊讶岁月已然晚了,感叹生命的短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木比作清阴,形象地表现了其带来的凉爽和庇护。
  • 拟人:树木似乎在与人对话,传达出人与自然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梧桐树的成长,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小树:象征生命的开始与希望。
  2. 梧桐:高大挺拔,象征着庇护与陪伴。
  3. 清荫:象征着凉爽与舒适。
  4. :象征高洁与理想。
  5. 叶落:象征着秋天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昔时小树”指的是什么? A. 高大的树
    B. 刚种的小树
    C. 枯萎的树
    答案:B

  2. “叶落知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春天的怀念
    B. 对秋天的惊讶
    C. 对冬天的期待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凤”象征着什么? A. 平凡
    B. 高洁与理想
    C. 暴风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月下独酌》
  2.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张珍怀的《木兰花令·赠窗外梧桐三阕 其二》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陪伴,后者则通过对月的描绘表达了孤独与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2. 《近现代诗歌选》
  3. 《张珍怀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