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月 其二 冬至子夜叠前韵》
时间: 2025-01-26 23:34: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月 其二 冬至子夜叠前韵》
作者:姚华 〔清代〕
琯灰应律,验红闺彩线,争指圭景。
履袜家家,顿唤起白发高堂欢兴。
旧典犹存,公私多暇,腊意催春冷。
消寒图染,瓣朱搁了妆镜。
怜我病里微吟,春来依旧,比创余临阵。
伏枕量签,度漏阁知几宵情佳胜。
自古阳生,端从子起,到底天堪信。
圜丘旷久,问天莫对还省。
白话文翻译
在冬至的子夜,正好是琯灰的律令,可以在红色的闺房中检验彩线,争相指向美好的光景。
家家户户都穿上袜子,白发的高堂顿时被唤起欢欣的气息。
旧时的典籍依然存在,公私之间都显得闲暇,腊月的气息催促着春天的寒冷。
消寒的图案染上了色彩,朱红的花瓣被放在了妆镜上。
我在病中微微吟唱,春天来临依旧,犹如在创作中保持临阵的状态。
伏在枕头上,测量着签文,知道漏水阁中几夜的情感更胜往昔。
自古以来,阳光的生长始于冬至,究竟天是否值得信任。
圜丘在遥远的天际,问天不必再对我沉默。
注释
- 琯灰:古代的一种乐器,与律令有关。
- 红闺:指女子的居室,通常是美好的象征。
- 圭景:圭是古代的一种权力象征,景指美好光景。
- 腊意:腊月的气息,代表冬天的寒冷。
- 消寒图染:消除寒意的图案,常用于节庆装饰。
- 伏枕量签:伏在枕头上,测量签文,意指占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华,清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表现情感与自然的结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冬至时节,作者通过描写冬至的情景,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期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诗歌鉴赏
《湘月 其二 冬至子夜叠前韵》是一首以冬至为背景的诗作。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冬至的特定时刻,展现出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和对生活的感悟。开篇的“琯灰应律,验红闺彩线”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接着“履袜家家,顿唤起白发高堂欢兴”描绘了家庭团聚的场景,令人倍感温馨。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用“怜我病里微吟”反映出自己在病中的孤寂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腊意催春冷”,不仅表达了冬至的寒冷,也暗示着春天的来临,象征着希望和新生。整体而言,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哲思,展现出清代诗人对传统节令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琯灰应律:琯灰的音律与节令相应,暗指冬至的到来。
- 验红闺彩线:在红色的闺房中检验彩线,象征着节日的喜庆。
- 履袜家家:每家每户都穿上袜子,营造出温暖的家庭氛围。
- 高堂欢兴:白发高堂被唤起欢欣,表现出家庭团圆的喜庆。
- 旧典犹存:古老的典籍依然存在,表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 腊意催春冷:腊月的气息催生春天的寒冷,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 瓣朱搁了妆镜:朱红的花瓣放在妆镜上,富有视觉美感。
- 怜我病里微吟:在病中微微吟唱,表现出孤独与思考。
- 春来依旧:春天的到来依旧,强调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伏枕量签:伏在枕头上测量签文,暗示对未来的期待和占卜。
- 自古阳生:阳光的生长自古以来始于冬至,表达对自然规律的感悟。
- 圜丘旷久:圜丘在遥远的天际,象征着宇宙的广阔与人类的渺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相结合,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冬至这一传统节日,表达了对家庭温暖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传递出希望与哲学的深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琯灰:象征着传统文化与节令。
- 红闺:象征着温暖的家庭与幸福的生活。
- 腊意:象征着冬天的冷清与春天的期待。
- 朱瓣:象征着美好与装饰,体现生活的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琯灰应律”指的是哪个节令?
- A. 夏至
- B. 冬至
- C. 春分
- D. 秋分
-
“高堂欢兴”描绘的是哪种场景?
- A. 冷清的夜晚
- B. 家庭团聚的喜庆
- C. 孤独的吟唱
- D. 自然的景象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元日》
- 宋之问的《渡汉江》
诗词对比:
- 比较姚华的《湘月》与王安石的《元日》,两者都描写了节日的氛围,但姚华更侧重于家庭温暖与个人情感,而王安石则强调新年的希望与变化。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节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