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庐山》
时间: 2025-01-11 07:53: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归庐山
作者: 赵嘏 〔唐代〕
禅栖忽忆五峰游,
去著方袍谢列侯。
经启楼台千叶曙,
锡含风雨一枝秋。
题诗片石侵云在,
洗钵香泉覆菊流。
却忆前年别师处,
马嘶残月虎溪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怀念和对僧侣的告别之情。诗人突然想起在五峰游玩的情景,穿着僧袍,感激那些贵人对他的款待。早晨的光辉透过经文,照亮了千叶的楼台,秋风和雨水给予了他一枝秋的慰藉。他在片石上题诗,云彩缭绕,而洗净钵盂的香泉则流淌着菊花的幽香。回忆起前年与师父分别的情景,马蹄声在虎溪头的残月下回荡。
注释:
字词注释:
- 禅栖:指修行禅宗的地方。
- 方袍:僧人的袍子,通常为宽松的衣服。
- 谢列侯:指感谢贵人,这里可能指对某位高官的感激。
- 经启:打开经文。
- 锡:赐予,给予。
- 洗钵:洗净盛水的钵。
- 虎溪:虎溪是一个地名,可能指特定的修行之地。
典故解析:
- 庐山: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以其秀丽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常被文人墨客所吟咏。
- 残月:在古诗中常象征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约742年-约 802年),字子华,唐代诗人,原籍山西,曾任职于朝廷。他的诗风格典雅,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的情感相结合,表现出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送别一位和尚归庐山的情景,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表达了对庐山的向往与怀念。在唐代,庐山是许多文人雅士的游览胜地,象征着高洁与隐逸的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送僧归庐山》在细腻的描绘中,展现了诗人对庐山的深厚情感和对僧侣的依依不舍之情。诗的前四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禅意,五峰的游历不仅是对风景的欣赏,更是心灵的寄托。诗人以“千叶曙”描绘清晨的宁静,暗喻人生的希望与清新,寓意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后面的“洗钵香泉覆菊流”,更是通过香泉与菊花的结合,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而最后两句则转入回忆,表现出诗人与师父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往昔的怀念。马嘶残月的意象中,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惆怅,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之痛。整首诗在静谧与哀伤中交织,展现出一种禅宗的哲思,使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深刻结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禅栖忽忆五峰游:诗人在禅居时,突然想起曾经游玩的五峰,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 去著方袍谢列侯:诗人穿着僧袍,感激贵人的款待,表达对人情的珍视。
- 经启楼台千叶曙:清晨时分,打开经文,阳光透过楼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锡含风雨一枝秋:在风雨中,得到的一枝秋花,象征着人生的艰辛与美好。
- 题诗片石侵云在:在石头上题诗,云雾缭绕,形成一种诗意的场景。
- 洗钵香泉覆菊流:香泉流淌,洗净钵盂,暗示着禅宗的清净与自然的和谐。
- 却忆前年别师处:回忆起一年前与师父分别的情景,感情愈发浓厚。
- 马嘶残月虎溪头:马嘶声伴着残月,唤起对离别的惆怅与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经启楼台千叶曙”与“锡含风雨一枝秋”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如“残月”和“虎溪”暗喻孤独和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以及对庐山的向往与怀念,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五峰:象征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 方袍:代表僧侣的身份,体现出修行的清净。
- 千叶曙:晨曦的光辉,象征新的希望。
- 香泉:代表着心灵的宁静与清澈。
- 虎溪:代表过往的回忆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方袍”是指什么? A. 文人袍子
B. 僧人的袍子
C. 官员的袍子
D. 农民的袍子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洗钵香泉”象征着__与__。
-
判断题:诗中“马嘶残月虎溪头”表达的是快乐的情感。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 B
- 清净, 和谐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现送别之情,但更侧重于描绘旅途的艰辛与朋友的情谊。
- 李白《早发白帝城》:以清晨的美景和迅疾的行程展现人生的短暂与珍贵,情感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