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安后途中寄卢中丞二首》

时间: 2025-01-26 00:25:10

楼上风流庾使君,笙歌曾醉此中闻。

目前已是陵阳路,回首丛山满眼云。

晚树萧萧促织愁,风帘似水满床秋。

千山不碍笙歌月,谁伴羊公上夜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新安后途中寄卢中丞二首

楼上风流庾使君,
笙歌曾醉此中闻。
目前已是陵阳路,
回首丛山满眼云。

晚树萧萧促织愁,
风帘似水满床秋。
千山不碍笙歌月,
谁伴羊公上夜楼。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楼上的风流人物是庾使君,笙歌声曾在这里醉人耳闻。如今我已走到陵阳路,回头望去,山峦重重,满眼都是云雾。

第二首: 晚上的树木萧萧,蝉声悲鸣,愁绪涌上心头;风轻轻吹动帘子,仿佛水流般,满床都是秋天的气息。千山万水并不能阻挡笙歌和明月,谁能陪伴羊公一起登上夜楼?


注释:

  • 庾使君:庾信,字华,唐代著名的诗人。
  • 陵阳路:指通往陵阳的道路,象征着旅途的艰辛。
  • 丛山:指重重叠叠的山峦,形容景色的苍翠和遥远。
  • 促织:古代对蟋蟀的称呼,用于表达秋天的萧瑟。
  • 羊公:指羊祜,东晋名将,历史上有“月下独酌”的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903—970),字子美,号阳春,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擅长于诗歌创作,尤其以五言诗著称,其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发新安后途中寄卢中丞二首》写于诗人出行途中,因思念朋友卢中丞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旅途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旅途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故友的思念与对自然景色的感悟。首联提到庾使君的风流,暗示诗人曾在此地与友人共度良宵,笙歌醉人,营造出一种欢愉的氛围。接着,诗人转眼已走到陵阳路,回首时只见丛山与云雾,感叹旅途的漫长与艰辛,显露出一种孤独的情绪。

第二首继续深入,夜晚树木的萧瑟与促织的悲鸣,凸显了秋天的愁绪,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细腻感受。风帘似水,意象清新而富有诗意,令整个空间弥漫着秋天的气息。最后一句“千山不碍笙歌月,谁伴羊公上夜楼”,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伴的渴望,尽管远隔千山万水,笙歌与月亮依然相伴,却无人分享这种美好。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旅途孤独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上风流庾使君”:提及庾使君,表现出对风流人物的怀念。
  • “笙歌曾醉此中闻”:意指昔日的欢乐时光,音乐声中沉醉的情景。
  • “目前已是陵阳路”:提示诗人已走到新的地方,带来旅途的转折。
  • “回首丛山满眼云”:表现出对过去的追忆和当下的孤独感。
  • “晚树萧萧促织愁”:描绘秋天的景象,树木萧条,蟋蟀的声音令人愁绪。
  • “风帘似水满床秋”:风的轻柔与秋的氛围,渗透到诗人的生活中。
  • “千山不碍笙歌月”:表达了距离不能阻隔的情感与美好。
  • “谁伴羊公上夜楼”:对友人的思念,渴望有人相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帘似水”,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联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促织愁”,使情感更加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对孤独旅途的感慨,展现了唐诗中常见的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描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笙歌:象征欢乐与美好时光。
  • 丛山:代表过去的回忆与旅途的遥远。
  • 促织:体现秋天的萧瑟与寂寞。
  • 羊公:象征友谊与陪伴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庾使君”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庾信
    • B. 李白
    • C. 杜甫
  2. 诗中“千山不碍笙歌月”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追忆往事
    • B. 对友人的思念
    • C. 对自然的赞美
  3. “促织愁”中的“促织”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虫
    • C. 一种鸟

答案

  1. A. 庾信
  2. B. 对友人的思念
  3. B. 一种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比较赵嘏的《发新安后途中寄卢中丞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与内心情感的表达,但赵嘏更侧重于友谊的思念,而王维则更关注于静谧的山水之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相关的文学评论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