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题兴唐寺
作者:赵嘏〔唐代〕
满水楼台满寺山,
七年今日共跻攀。
月高对菊问行客,
去折芳枝早晚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在兴唐寺的美景,以及与友人一起游玩的情景。诗中提到,水边的楼台和寺庙都被满山的景色环绕。时光飞逝,七年过去了,我们再次登高望远。明亮的月光下,我对着盛开的菊花向过路的客人询问,是否需要去折一枝芳香的菊花,待会儿再慢慢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满水:形容水面广阔,与楼台相映成趣。
- 楼台:指寺庙中的高楼、亭台。
- 跻攀:登高、攀登的意思。
- 月高:指月亮升得很高,光辉明亮。
- 行客:过路的客人。
- 芳枝:指盛开的花枝,通常用于指菊花。
典故解析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高洁和坚韧,常与隐士和高人联系在一起。
- 七年:时间的流逝,象征着人生的变迁和友谊的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字子良,号东皋,生活在公元8世纪,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作往往流露出自然的抒情与对人生的思考,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游览兴唐寺时,正值月明之夜,他感慨时光的流逝与友谊的珍贵,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留题兴唐寺》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的诗作,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赵嘏通过描写寺庙的美丽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氛围。开头两句“满水楼台满寺山”,不仅描绘了水边楼台与寺庙的壮丽景象,更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七年间的时光,似乎在一瞬间流逝,让人感慨万千。
接下来的“月高对菊问行客”,则通过月光与菊花的衬托,增添了一份清幽与淡雅。诗人对过路客人的询问,表现出他对生活的关注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暖。最后一句“去折芳枝早晚还”,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期待与向往,似乎在暗示着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依旧可以在岁月中绽放出芬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于自然、友情的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满水楼台满寺山:描绘了水边的楼台与寺庙相映成趣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 七年今日共跻攀:提及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与友人一起回忆过去的情感。
- 月高对菊问行客:月亮高悬,诗人与菊花相对,向过路的旅人询问,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氛围。
- 去折芳枝早晚还: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表示希望能够再次相聚。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满水楼台”和“满寺山”构建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流逝。
- 月:代表着宁静与思念,常常用来寄托情感。
- 菊花:象征高洁和坚韧,代表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七年今日共跻攀”的意思是?
- A. 七年之内一起攀登
- B. 七年后再相聚
- C. 时间流逝,友谊仍存
- D. 七年间没有联系
-
诗中“满水楼台满寺山”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寺庙的空旷
- B. 自然景色的美丽
- C. 友人的到来
- D. 人生的无常
答案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与赵嘏《留题兴唐寺》对比: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之美,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孤独与思索,而赵嘏则更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汉魏六朝诗》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