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天卿寺神亮上人(师不下寺已五年)》

时间: 2025-01-11 07:53:40

五看春尽此江濆,花自飘零日自曛。

空有慈悲随物念,

已无踪迹在人群。

迎秋日色檐前见,入夜钟声竹外闻。

笑指白莲心自得,世间烦恼是浮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天卿寺神亮上人(师不下寺已五年)

五看春尽此江濆,
花自飘零日自曛。
空有慈悲随物念,
已无踪迹在人群。
迎秋日色檐前见,
入夜钟声竹外闻。
笑指白莲心自得,
世间烦恼是浮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尽头,江水与花瓣随风飘落,日头渐渐西沉。虽然心中怀有慈悲之念,但在喧嚣的人群中已难寻踪影。秋天的阳光在屋檐前洒下,夜晚的钟声在竹林外回响。诗人微笑着指向白莲,心中自得其乐,而世间的烦恼如同浮云般不值一提。

注释:

  • 濆(fén):指水边的地方,这里指江边的水域。
  • 慈悲:佛教用语,表示对一切众生的怜悯心。
  • 白莲:象征纯洁、高洁,常用来比喻高尚的情操。
  • 浮云:比喻世间的烦恼和忧愁,随风而逝,不值得挂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903—960),字子厚,号澄江,唐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寓情于景,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是赵嘏在天卿寺写给神亮上人的,反映了他五年不下寺的感悟。诗人在寺中静修,思考人生与烦恼,借景抒发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春秋的变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我内心的深刻思考。开篇的“春尽”意指时光的流逝,花瓣随风飘落,象征着生命的无常。随后的“慈悲随物念”,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观察与思考,虽然心中怀有善意,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却难以找到真实的自我。

在转向秋天的描绘时,诗人用“迎秋日色”渲染了一种宁静与淡泊,夜晚的钟声则增添了几分幽静的气氛,似乎在提醒人们反思内心的烦恼。而最后两句,借白莲象征内心的清净与自得,强调了面对生活的烦恼,保持一份超然的态度。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流畅,情感深厚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五看春尽此江濆:描述春天的结束,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2. 花自飘零日自曛:花瓣随风飘落,日头西沉,营造出一种伤感和无奈。
  3. 空有慈悲随物念:虽有慈悲之心,实际上却难以在纷扰中施展。
  4. 已无踪迹在人群:在世俗的喧嚣中,自己的内心和情感难以被发现。
  5. 迎秋日色檐前见:转向秋天,阳光洒在屋檐前,象征一种宁静的氛围。
  6. 入夜钟声竹外闻:夜晚的钟声在竹林外回响,增添了几分幽静的意境。
  7. 笑指白莲心自得:微笑着指向白莲,象征内心的清净与满足。
  8. 世间烦恼是浮云:将世间的烦恼比作浮云,表明一种超然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世间烦恼是浮云”,形象地表达了对烦恼的超脱态度。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白莲作为纯洁的象征,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得。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展开,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世俗烦恼时所持的超然态度,强调内心的清净与自得,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秋:象征着生命的不同阶段,春的生机与秋的宁静。
  • 白莲:象征高洁、纯净的心灵状态。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心灵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花自飘零”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无常的悲伤
    • B. 春天的快乐
    • C. 秋天的宁静
  2. “世间烦恼是浮云”中的“浮云”用来比喻什么?

    • A. 生命的意义
    • B. 世间的烦恼
    • C. 自然的变化
  3.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内心的宁静?

    • A. 竹林
    • B. 白莲
    • C. 钟声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赵嘏《赠天卿寺神亮上人》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宁静,但赵嘏更强调了生命的无常与超脱,而王维则着重于秋天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