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戎(时谏官谕北虏未回,天德军帅请修城备之)》
时间: 2025-01-26 02:01: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戎(时谏官谕北虏未回,天德军帅请修城备之)
边声一夜殷秋鼙,
牙帐连烽拥万蹄。
武帝未能忘塞北,
董生才足使胶西。
冰横晓渡胡兵合,
雪满穷沙汉骑迷。
自古平戎有良策,
将军不用倚云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秋冬之际的紧张氛围。作者提到一夜之间,战鼓声如秋天的雨点般频繁,军营中的烽火连绵不绝,马蹄声如潮水般涌来。诗中提到汉武帝虽然已经离开了北方,但对塞北之地的忧虑依然存在。董生(董仲舒)才智过人,能够提出应对之策。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冰封的河面上,敌军聚集,雪覆盖了沙地,汉军迷失方向。最后,作者强调,自古以来,要想平定边疆,必须有良策,而将军不能仅依赖云梯这种简单的防御设施。
注释:
- 边声:指边塞的战鼓声。
- 鼙: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用于发号施令。
- 牙帐:指军营,帐篷。
- 烽:烽火,指用以传递军事信息的火光。
- 武帝:汉武帝刘彻,汉朝著名的帝王。
- 董生:指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 胶西:指古代的一个地名,在今河北境内。
- 冰横:指冰层覆盖,表明天气寒冷。
- 胡兵:指敌方的军队,通常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 汉骑:指汉朝的骑兵。
- 良策:好的策略、方法。
- 云梯:古代攻城时用的器械,象征简单的防御手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公元 665 年-约 731 年),字允恭,唐代诗人,曾任谏官,有“唐诗四大家”之称。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以边塞为题材,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之际。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侵扰,促使军事将领和文人都在思考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巩固边防。赵嘏在此背景下创作此诗,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军事对策的思考。
诗歌鉴赏:
《平戎》是一首具有强烈军事气息的边塞诗,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刻关注和思考。首联通过“边声一夜殷秋鼙”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紧迫感,仿佛可以听到战鼓的回响,让人感受到北方边塞的寒冷与战事的紧张。而“牙帐连烽拥万蹄”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气氛,描绘了大规模军事集结的景象,令人心生不安。
接下来的两联提到历史人物,赵嘏提及汉武帝和董生,暗示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武帝未能忘却的塞北之忧,体现了历史对当今政治的影响,而董生的才智则强调了智谋在军事中的重要性。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增强了诗的厚度。
最后两句则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打击敌人需要有良策,而不能仅仅依赖于城墙和云梯。此时,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也传达出对士兵与将领的期望,激励他们要有智慧和策略。
总体来说,这首诗在描绘边塞风光的同时,深入探讨了战争的策略与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对于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边声一夜殷秋鼙:边境的战鼓声在一夜之间响起,犹如秋天的雨声,传递出紧张的气氛。
- 牙帐连烽拥万蹄:军营和烽火相连,成千上万的马蹄声涌现,显示出敌军的集结。
- 武帝未能忘塞北:汉武帝虽然不在,但对北方的忧虑依旧存在。
- 董生才足使胶西:董仲舒的智慧和才华足以应对北方的问题。
- 冰横晓渡胡兵合:清晨时分,冰层覆盖,敌军在河边集结。
- 雪满穷沙汉骑迷:大雪覆盖了沙地,汉军在迷茫中失去方向。
- 自古平戎有良策:自古以来,平定边疆需要有效的对策。
- 将军不用倚云梯:将军不应仅仅依赖简单的防御工具。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冰横晓渡”与“雪满穷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云梯”象征简单的防御,暗指战争的复杂性。
- 排比:通过多重的军队描写,增强了军事紧张感。
主题思想:
全诗旨在强调军事策略的重要性,借古讽今,呼唤将领们在面对敌人时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和策略。诗中流露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将领的期待,表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战鼓:象征战争的紧迫与不安。
- 烽火:传递信息的工具,象征警觉与响应。
- 冰雪:象征寒冷与艰难的环境,反映战争的残酷。
- 士兵:象征保卫国家的力量与责任。
文化内涵:
边塞诗中常常融入历史人物与事件,反映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借鉴,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下局势的关注。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诗人将战争的严酷与自然的冷峻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读者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自然风光
B. 战争与策略
C. 个人情感 -
“武帝未能忘塞北”中的“武帝”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汉宣帝
B. 汉武帝
C. 汉光武帝 -
诗中提到的“董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董仲舒
B. 董卓
C. 董子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赵嘏的《平戎》更注重于军事策略和历史感,而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风光的结合。两者在题材和情感基调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唐诗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