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宿觉庵》

时间: 2025-02-04 15:35:03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

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

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

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
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
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
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

白话文翻译

有人谈论曹溪的事情,至今已经有六百年了。
庵堂的基础平坦地筑成,碑文记录的故事传给了远方的人们。
种下的竹子刚开始遮住阳光,山岩上的蔬菜却缺少泉水。
我自应在鼎鼐之中安居,何必去学习修禅呢?

注释

  • 曹溪:指的是曹溪(今广东省南雄市境内)的曹洞宗,代表了禅宗的一支。
  • 庵基:庵堂的基础。
  • 碑记:石碑的记载,通常用于纪念或传递某种信息。
  • 鼎鼐:古代的三足锅,象征着安定和富足。
  • 学修禅:学习和修行禅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照,字子明,号澹然,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诗风清新淡雅,富有哲理。徐照的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徐照在净光山的觉庵宿留之际,反映了他对禅宗的思考与个人修行的体悟。诗中提到的历史背景涉及曹溪的禅宗文化,表现了他对这一文化传承的关注。

诗歌鉴赏

《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宿觉庵》是一首反映徐照内心世界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庵堂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禅宗和自然的思考。开篇提及曹溪,意在引入禅宗的深厚历史,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也引发了对现实的思考。庵基的修建和碑记的传承,展现了宗教文化的积淀与延续,仿佛在告诉读者,真正的修行不仅仅在于形而上的追求,更在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第二联通过“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描绘了庵堂周围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与依赖。竹子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蓬勃,而缺水的蔬菜则暗示了生活的不足,突显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渺小。

最后的“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则体现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禅修形式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世俗与修行的辩证思考。整体而言,诗歌通过对自我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作者深远的哲理思考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开篇引入曹溪,表明禅宗的悠久历史,暗示诗人对此的关注与尊重。
  2. 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描绘庵堂的朴素与历史的传承,体现出一种文化和信仰的延续。
  3. 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条件的思考。
  4. 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最后一句则转向个人的思考,强调对生活安定的向往,质疑单纯的修禅是否能带来真正的内心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鼎鼐”作为安定的象征,传达出对平稳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摹和对历史的回顾,探讨了人如何在纷杂的世俗与内心的宁静之间找到平衡,表现出对安定生活的追求与对修行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曹溪:象征着禅宗的智慧与历史。
  • 庵基:代表着宗教信仰的实际场所。
  • :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坚韧。
  • 泉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滋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公说曹溪事”中的“公”指代什么?

    • A. 朋友
    • B. 大家
    • C. 祖先
    • D. 人
  2. “庵基平地筑”中的“庵基”是指什么?

    • A. 书院
    • B. 寺庙
    • C. 居所
    • D. 庵堂
  3. 诗中“自当居鼎鼐”的意图是什么?

    • A. 强调修行
    • B. 追求安定生活
    • C. 反对修禅
    • D. 向往自然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徐照的《宿觉庵》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徐照更关注宗教与历史的结合,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徐照与他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