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方公院寄夏侯明府
银地有馀光,方公道益芳。
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
经勘松风燥,檐垂坞茗香。
终须结西社,此县似柴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方公院的美好景象。银色的土地上散发着余光,方公的道德修养更加芬芳。谁能分得修身养性的力量,头顶上已白霜满布。经过深思熟虑,松风带来了干燥的气息,檐角垂下的是茗茶的香气。最终必定要和朋友们聚会于西社,这个地方如同柴桑一般。
注释:
- 银地:指银色的土地,象征美好风景或富饶的土地。
- 方公:指方公,可能是指方士或某位德行高尚的人。
- 修藏力:指修身养性、内心修养的力量。
- 剃头霜:白发,象征年老。
- 松风:松树的风声,通常与清幽环境相关。
- 坞茗香:指茶香,表现出清新自然的景象。
- 西社:可能是指一个社交圈或聚会的地方。
- 柴桑:指柴桑,历史上有名的地方,象征着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生于大约公元830年,卒于884年。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而闻名,擅长山水田园诗与咏怀诗。贯休的作品常反映出他对社会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时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但仍然有不少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人格和自然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题方公院寄夏侯明府》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人文情怀的诗作。贯休通过对方公院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情感。开篇的“银地有馀光”意象清新,给人以宁静的美感,仿佛能够感受到阳光照耀下的丰饶大地。接着,诗人提到方公的道德修养,暗示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人格。
而“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则渗透出一种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随着年岁的增长,虽有白发,却更加明白修身养性的重要。最后,诗中提到的茗香与松风,更是让人倍感清新,似乎能听到松树的低吟,嗅到茶香的悠远。
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意象生动,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表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同时又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银地有馀光:描绘了银色土地的美丽,象征着自然的富饶。
- 方公道益芳:赞美方公的道德修养,彰显出一种文人理想。
- 谁分修藏力:反思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表示对自身修养的追求。
- 顶有剃头霜:白霜象征年老,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经勘松风燥:松风的干燥气息,传递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 檐垂坞茗香:茶香的描写使人心生向往,体现出田园生活的美好。
- 终须结西社:诗人期望与友人聚会,展现出人际交往的温暖。
- 此县似柴桑:将此地与历史名地相提并论,表达出对地方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地”比喻美好的自然环境。
- 拟人:如“松风燥”赋予松风以情感。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人格的赞美与对自然美的向往,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地:象征富饶、宁静的自然环境。
- 方公:象征高尚的德行与理想人格。
- 剃头霜: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松风:象征清新、自然的气息。
- 茗香:象征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银地”象征什么?
- A. 贫瘠的土地
- B. 富饶的自然环境
- C. 城市的喧嚣
- D. 战乱的地方
-
“顶有剃头霜”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年轻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C. 欢快
- D. 自豪
-
诗人希望与谁聚会?
- A. 亲人
- B. 朋友
- C. 陌生人
- D. 自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文情怀,但更强调静谧与内心的和谐。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对国家与社会的忧虑,与贯休的宁静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资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