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道者》

时间: 2025-01-22 14:11:36

鹤骨松筋风貌殊,不言名姓绝荣枯。

寻常藜杖九衢里,

莫是商山一皓无。

身带烟霞游汗漫,药兼神鬼在葫芦。

只应张果支公辈,时复相逢醉海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鹤骨松筋风貌殊,不言名姓绝荣枯。
寻常藜杖九衢里,莫是商山一皓无。
身带烟霞游汗漫,药兼神鬼在葫芦。
只应张果支公辈,时复相逢醉海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洁的道者,他的身形像鹤骨一样纤细,筋骨如松般坚韧,风采与众不同。他不需要言语来表明自己的名姓,也超越了世俗的荣华富贵。在繁华的街巷中,手持藜杖,或许只有商山的皓白道士能够与他相提并论。他身带烟霞,游荡于悠闲的天地之间,似乎有药石和神灵伴随在身旁。大概他和张果老那样的道士会时常在醉酒中相遇于海边的隐秘之处。

注释

  • 鹤骨松筋:形容人的体态修长、骨骼坚韧。
  • 不言名姓:不需要说出自己的姓名,表明他的身份超然。
  • 藜杖:用藜草制成的拐杖,常用作道士的象征。
  • 商山一皓:指商山的道士皓白,象征清高的隐士。
  • 烟霞:指仙气、道气,象征道者的境界。
  • 药兼神鬼:指道士的药材和神灵同伴,体现其修道的功力。
  • 张果支公:指张果老,古代著名道士,象征成就与高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字宗之,号懿斋,晚号隐居。贯休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道教思想为背景,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多描绘隐士生活和道教文化,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遇道者》创作于唐代盛世,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道教高人及其生活方式的仰慕与追寻,传达了对超然物外的渴望。

诗歌鉴赏

《遇道者》是一首描绘道家高人的诗,贯休通过鲜明的意象与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道教文化中的隐士思想。开篇用“鹤骨松筋”形容道者的体态,给人一种高洁的印象,恰如其分地传达了道教追求的“无为而治”。接着,诗中提到“寻常藜杖九衢里”,表达了道者在繁华世界中保持的淡泊与宁静,体现了他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莫是商山一皓无”更是借用商山隐士的典故,强调了道者的孤高与清白。后两联描绘道者的游荡与体验,体现出一种随性与洒脱,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走在烟霞之间,借药石与神鬼的陪伴,展现了道教中对灵性和自然的追求。最后的“只应张果支公辈”,则是对道教高人们的敬仰与期待。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道教哲理的深入理解与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鹤骨松筋风貌殊:形容道者的身材修长,气质独特。
  2. 不言名姓绝荣枯:不需要自我介绍,超越了世俗的名利。
  3. 寻常藜杖九衢里:在繁华的都市中,他手持简单的藜杖。
  4. 莫是商山一皓无:或许他是商山的隐士,清白高洁。
  5. 身带烟霞游汗漫:体内充盈着道教的气韵,生活悠闲自在。
  6. 药兼神鬼在葫芦:身边有药材和神灵相伴,暗示修道的成就。
  7. 只应张果支公辈:他可能与张果老等道士相遇。
  8. 时复相逢醉海隅:在海边的隐秘处,或许会与高人相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鹤骨松筋”,用形象的比喻提升道者的形象。
  • 对仗:整首诗多个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烟霞”、“药石”,象征道教的神秘与悠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道家高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了道教哲学的深邃。

意象分析

  • :象征高洁与长寿。
  • :象征坚韧与长青。
  • :象征修道与灵性。
  • 烟霞:象征神秘与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鹤骨松筋”主要形容什么?

    • A. 道者的性格
    • B. 道者的外貌
    • C. 道者的修道经历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张果支公”是谁?

    • A. 一位历史人物
    • B. 道教高人
    • C. 诗人的朋友
      答案:B
  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荣华的追求
    • B. 对超然生活的向往
    • C. 对世俗的批评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但侧重于豪放与饮酒的快意。
  • 《鹿柴》:与《遇道者》在意境上相似,强调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道教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