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片山唐国赐,茶有数根留。
几番见人说,今朝还独游。
远波分段白,宿霭向晴收。
却有觉庵主,犹能学道州。
白话文翻译:
这片山是唐国所赐,山中留有几株茶树。听人说过几次,今天我依然独自一人游览。远处的波浪分成了几段白色的浪花,宿云在晴空中逐渐散去。却有觉庵的主人,仍然能够学习道教的修行。
注释:
- 片山:指某个具体的山,可能是特指某个地方。
- 唐国:指的是唐朝,表示这片山的历史渊源。
- 茶:指茶树,古代茶文化盛行。
- 数根留:指茶树的数量不多,留存下来。
- 几番见人说:多次听别人提起。
- 独游:独自游玩,强调孤独的心境。
- 远波分段白:远处的波浪打在岸上,形成白色的浪花。
- 宿霭:指早晨的雾霭,表示天气的变化。
- 觉庵主:指的可能是某位修道者,表明对道教的向往。
典故解析:
- 道州:可能指代道教的修行地,表达了对道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觉庵: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庵堂,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地方与道教修行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宋代诗人,性情洒脱,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常蕴含哲理,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徐照游览茶山堂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道教修行的向往。在当时,茶文化逐渐兴盛,诗人通过茶山的景色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茶山的独特美景和诗人内心的宁静。开篇点明山的来源,既有唐国的历史厚重感,也暗示了茶文化的传承。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几番见人说”的叙述,传达出他与世隔绝的独特体验。“远波分段白,宿霭向晴收”,诗人用生动的景象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美丽,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最后提到觉庵主,表达了对道教修行者的钦佩,暗示诗人对追求心灵宁静的渴望。
整首诗在意境上追求一种超然的状态,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探索,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有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充满了哲理与诗意的结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片山唐国赐:强调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 茶有数根留:点明茶树的存在,象征着生活的清雅。
- 几番见人说:引入人与自然的交互,表现诗人的孤独。
- 今朝还独游:强调独自游览的自由与孤独。
- 远波分段白:描绘自然美景,暗示生活的变化。
- 宿霭向晴收:寓意天气的转变,象征希望与清新。
- 却有觉庵主:引入道教元素,体现诗人对精神生活的向往。
- 犹能学道州:表达对道教修行的追求与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孤独和宁静的追求,以及对道教修行的向往,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山:象征稳定与永恒,代表自然的力量。
- 茶:象征清雅、宁静与和谐,体现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波浪:象征变化与流动,暗示人生的无常。
- 宿霭:象征迷雾与不确定性,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困惑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片山唐国赐的意思是什么?
- A. 一座山
- B. 唐朝的礼物
- C. 一种茶
- D. 一个国家
-
诗中提到的“觉庵主”主要指什么?
- A. 一位茶农
- B. 一位道教修行者
- C. 一位诗人
- D. 一位商人
-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名利
- B. 自然与道教修行
- C. 朋友
- D. 战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孟浩然《过故人庄》:通过友人相聚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流派研究》
- 《诗经与古诗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