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中洞》

时间: 2025-01-11 05:40:05

松老傲前岭,梅疏卧浅溪。

避风巢上鹊,唤雨竹间鸡。

野迥夕犹牧,田乾春未犁。

路迢人倦甚,只向近林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中洞
松老傲前岭,梅疏卧浅溪。
避风巢上鹊,唤雨竹间鸡。
野迥夕犹牧,田乾春未犁。
路迢人倦甚,只向近林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宿处环境,前方的山岭上松树苍老而傲立,溪水浅处梅树稀疏地卧着。避风的地方,喜鹊在巢中,竹林间的鸡在唤叫着下雨。野外的景色遥远,黄昏时分依然有人在放牧,田地里干燥,春天还没有被犁耕。路途遥远,行人非常疲倦,只能在靠近树林的地方栖息。

注释

  • 松老:指的是松树年岁已高,象征坚韧。
  • 傲前岭:傲然自立于山岭之前,表现出松树的高傲和挺拔。
  • 梅疏:梅树稀疏,可能暗示着孤寂的环境。
  • 避风巢上鹊:喜鹊在避风的巢中,传达了一种安宁的氛围。
  • 唤雨竹间鸡:鸡在竹间啼叫,唤雨的寓意。
  • 野迥:形容广阔而遥远的田野。
  • 夕犹牧:夕阳西下时,牧羊人依然在牧场上。
  • 田乾春未犁:田地干裂,春天的耕作尚未开始。
  • 路迢人倦甚:路途遥远,行人疲惫不堪。
  • 近林栖:在靠近树林的地方休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子韶,号丹溪,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中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曾伯游历某地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世纷扰的淡泊心态。

诗歌鉴赏

《宿中洞》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便描绘了松树和梅树,给人以苍翠和清雅的感觉。接着,借助喜鹊和鸡的形象,表达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此时的田野尚未耕犁,暗示着春天的希望与生长的潜力。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尤其在最后两句,表现了旅人的疲倦与对自然安宁的渴望。诗人在路途的疲惫中,选择在近林栖息,似乎是在暗示着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常需要寻找一处心灵的栖息之地。整体而言,诗歌传递出一种对自然的亲近感和对生活的哲思,令人感受到深深的宁静与安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老傲前岭:松树年岁已大,依然在高岭上傲然挺立,象征着生命的韧性。
  2. 梅疏卧浅溪:梅树稀疏地生长在溪边,展现出一种宁静和淡泊。
  3. 避风巢上鹊:喜鹊在避风的地方安静地栖息,暗示着安全与宁静。
  4. 唤雨竹间鸡:鸡在竹子间啼叫,唤雨的场景表现了自然的活力。
  5. 野迥夕犹牧:远处的田野依然有人在放牧,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延续。
  6. 田乾春未犁:田地干裂,春天的耕作尚未开展,象征着期待与希望。
  7. 路迢人倦甚:行程遥远,行人非常疲惫,表达了旅途的艰辛。
  8. 只向近林栖:只能在靠近树林的地方歇息,传达出对安宁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松树和梅树的描绘,借景抒情,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拟人:鸡与鹊的描写,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避风巢上鹊,唤雨竹间鸡”,形成了整齐的音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描绘了安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与对心灵栖息地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与高洁。
  • 梅花:代表孤高与清雅。
  • 喜鹊与鸡:自然界的生动与活力。
  • 田野与溪流: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松老傲前岭”中的“松老”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的松树
    • B. 年龄较大的松树
    • C. 其他树种的老松
  2. 诗歌最后一句提到的“近林栖”意味着什么?

    • A. 远离自然的生活
    • B. 在树林附近休息
    • C. 继续前行
  3. 诗中提到的“唤雨竹间鸡”传达了什么意境?

    • A. 雨天的宁静
    • B. 自然的活力
    • C. 乡村的忙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宿中洞》与《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田园的美,但《宿中洞》更侧重于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而《山居秋暝》则通过山水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李曾伯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