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时间: 2025-04-27 07:54: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白话文翻译:
自从你离开后,音信已隔千里,心中对这份情感的寄托感到无比苦恼。
在这碧纱幕下的秋月之夜,梧桐树下的细雨中,多少次我辗转难眠。
楼阁高耸,视线所及已是渺茫,天空遥远,云层阴暗,只能让我愈加憔悴。
想到兰堂里的红烛,心中火焰虽长,却难以持久,只能对人默默流泪。
注释:
- 别来:自从分开以来。
- 音信:消息、通信。
- 碧纱:青色的纱,指秋天的夜幕。
- 无寐:无法入睡。
- 楼高目断:高楼使得视线被阻断。
- 天遥云黯:天空遥远,云色阴暗。
- 念兰堂红烛:想念兰堂中的红烛。
- 心长焰短:内心的火焰虽长,但燃烧时间却短暂。
- 垂泪:流泪。
典故解析:
“兰堂”常指文人雅士的书斋,寓意思念之情,红烛则象征爱情与温暖,烛光的短暂性暗示了情感的脆弱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仲明,号小山,北宋时期著名词人、政治家。他以词风婉约著称,作品多描绘细腻柔情,常表达对人生、爱情的感悟。晏殊的词多受唐诗影响,后世称之为“词宗”。
创作背景: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创作于宋代,正值晏殊政治生涯的巅峰期,内心对离别与思念的感慨,反映了他在权力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是一首浓郁的思乡和思恋之作,诗中通过“音信千里”的描写,传达了深切的孤独与无奈。诗人在夜雨梧桐下的无眠,既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高楼隔断了视线,天际的云朵暗淡无光,象征着他心中对远方恋人的思念,无处寄托的情感愈发显得沉重。
“念兰堂红烛”,一语道出了思念的深沉与细腻,红烛的火焰象征着爱恋的热烈,却又因时间的流逝而显得短暂。全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渲染,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切而又凄美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来音信千里:表达了久别后的思念,距离的遥远加深了孤独感。
- 恨此情难寄:对情感寄托的无奈与苦恼。
-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细腻描绘了秋夜的景象与失眠的煎熬,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高楼遮蔽了视线,远天的阴云象征着内心的忧愁。
-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思念的深沉与流泪的无奈,烛光虽亮却短暂,象征着脆弱的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遥远的音信,增强了情感的层次。
- 对仗:如“天遥云黯”,表现出诗人对景的深刻观察及感受。
- 拟人:如“向人垂泪”,赋予情感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离别的思念与无奈,抒发了对爱情深切的渴望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表达了人在面对情感时的脆弱和无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纱:象征秋夜的静谧与美好。
- 梧桐:常与思念、离别相关联,寓意深远。
- 红烛:象征爱情的温暖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别来音信千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思念
C. 忧愁 -
“心长焰短”中的“焰”指的是什么? A. 烛光
B. 心情
C. 生命 -
诗中的“楼高目断”表达了什么? A. 视野开阔
B. 孤独与无奈
C. 心情愉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晏殊的这首词在情感上更为沉重,李清照的作品则更显柔美与细腻,表现出不同的女性情感色彩。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