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崇因寺
作者: 晏殊 〔宋代〕
卷帘山色眼前见,入夜涛声枕上闻。
苔径雨馀堆落叶,石楼风静锁寒云。
白话文翻译:
在卷帘的窗口前,山色清晰可见;夜深时,涛声在枕边轻轻响起。
雨后的苔藓小路上,落叶堆积;石楼里风静,寒云被锁在天边。
注释:
- 卷帘:指卷起的帘子,窗帘。这里形容窗外的景色。
- 涛声: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
- 苔径:长满青苔的小路。
- 雨馀:下过雨后。
- 锁寒云:指静谧的环境使得寒冷的云彩如同被锁住一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字仲明,号止庵,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擅长词作。其词风婉约细腻,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崇因寺》作于晏殊晚年,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诗人常常选择山水田园作为寄情的场所,表现出一种遁世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崇因寺的优美自然环境与内心的宁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首句“卷帘山色眼前见”中,卷帘的动作让人感受到一种打开窗户、迎接自然的生动感;而“山色”则给人以清新宜人的视觉体验,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山水之间。接下来的“入夜涛声枕上闻”则将时间推移至夜晚,涛声轻轻环绕,这种声音不仅是自然的回响,还是内心深处的回响,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细腻与柔情。
后两句“苔径雨馀堆落叶,石楼风静锁寒云”则进一步描绘环境的静谧与凄凉。雨后的苔径上落叶堆积,给人一种岁月流逝的感觉;而“石楼风静”则传达出一种冷静与孤独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在自然中找到的那份内心的平静与思考。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透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卷帘山色眼前见:诗人通过“卷帘”这一动作,展示出眼前的山色,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视觉感受。
- 入夜涛声枕上闻:夜晚的涛声在耳边轻响,似乎在为诗人入眠唱着摇篮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细腻体验。
- 苔径雨馀堆落叶:雨后的小路上,青苔与落叶交错,既有自然的生机,又有时间的流逝感。
- 石楼风静锁寒云:静谧的环境中,寒云被静静地锁住,传达出一种寂寞的情绪。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色—涛声”、“苔径—石楼”,通过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将自然景象如“涛声”与“寒云”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色: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涛声:象征生命的节奏与变化。
- 苔径:象征岁月的流逝与自然的生机。
- 寒云:象征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卷帘”指的是什么? A. 门帘
B. 窗帘
C. 帐篷
D. 地毯 -
“入夜涛声枕上闻”中“涛声”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雨声
C. 海浪声
D. 鸟鸣声 -
诗中表达的情感基调是: A. 热闹
B. 忧伤
C. 宁静
D. 怨恨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展现了夜晚与自然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晏殊与李白:晏殊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和景物描写,而李白则更多表现豪放与壮丽。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词苑精华》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