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槛行》

时间: 2025-02-04 15:45:19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

青衿胄子困泥涂,

白马将军若雷电。

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

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折槛行
作者: 杜甫 〔唐代〕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
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
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白话文翻译

哎,房魏(指房玄龄和魏征)再也见不到了,秦王(指秦始皇)和学士的时代是多么令人羡慕啊。
青衿(读书人)和胄子(贵族子弟)在泥泞中困顿,白马(指将军)如雷电般迅速。
千年少有像朱云(指朱熹)的隐士,直到今天折断的槛依然岌岌可危。
娄公(指娄师德)沉默不语,宋公(指宋璟)则开口谈论,仍然记得先皇(指唐太宗)的容貌与直臣。

注释

字词注释

  • 房魏:房玄龄与魏征,唐初著名的政治家。
  • 青衿:指读书人,青衿象征书生气质。
  • 胄子:指贵族子弟。
  • 白马将军:比喻勇猛的将军。
  • 朱云人:指朱云,隐士的象征。
  • 娄公、宋公:分别指娄师德与宋璟,二者在唐代政坛中有重要地位。

典故解析

  • 房魏:代表贤臣,表达人们对过往贤明政治的怀念。
  • 青衿胄子:体现了士人和贵族的对比,反映社会变迁。
  • 先皇:唐太宗李世民,被后人称道的明君,代表理想的政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以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现实而著称。

创作背景
《折槛行》写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在对比历史与现实时,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现实的失望。

诗歌鉴赏

《折槛行》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反映了杜甫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开头通过“房魏不复见”这一句,杜甫引出了对贤臣的怀念,表现出对唐初政治清明的向往。在“秦王学士时难羡”中,诗人感叹当年秦王和学士的光辉岁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出当下的失落。

接下来的两句“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则描绘出士人和将军的困境,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与混乱。诗人利用“白马将军”这一意象,象征将军的勇猛,然而在动乱的时代,英雄也难以施展抱负。

而“千载少似朱云人”则表示了想要隐居的人越来越少,反映出社会对隐士的冷落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最后的句子“尚忆先皇容直臣”则是对唐太宗与直臣的追思,抒发了对先王理政理想的追忆与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呜呼房魏不复见:表达对房玄龄和魏征的怀念,感叹再也无法见到这样的贤臣。
  2. 秦王学士时难羡:对秦始皇和当时学士的羡慕,说明过去的政治环境更为理想。
  3. 青衿胄子困泥涂:描绘士人和贵族子弟被困于泥泞,象征社会地位的低下与无奈。
  4. 白马将军若雷电:比喻将军勇猛如雷电,却在动荡中无能为力。
  5. 千载少似朱云人:隐士朱云的稀有,映射出社会对隐士生活的忽视。
  6. 至今折槛空嶙峋:折断的槛依然岌岌可危,象征理想的破灭。
  7. 娄公不语宋公语:娄公沉默,宋公发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与立场。
  8. 尚忆先皇容直臣:对唐太宗的回忆,体现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马将军若雷电”,将将军的勇猛比作雷电,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各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借古抒怀,表达了对贤臣的怀念、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衿:象征读书人,代表理想与学问。
  • 白马将军:象征勇猛与力量,代表理想中的将领形象。
  • 折槛:象征破灭的理想与无奈的现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甫在《折槛行》中怀念的历史人物是?
    A. 李白
    B. 房玄龄与魏征
    C. 杜甫自己

  2. 诗中提到的“青衿”指的是?
    A. 农民
    B. 士人
    C. 商人

  3. “白马将军若雷电”这一句比喻什么?
    A. 将军的勇猛
    B. 将军的懦弱
    C. 将军的智慧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白居易《琵琶行》:描绘了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的《折槛行》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但李白更为豪放,杜甫则显得沉郁。这种风格上的差异,反映了两位诗人在面对社会动荡时的不同心态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