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晚憩富阳二首
原文展示:
苕溪到得富春滩,
度绿穿青半日间。
未出浙西心已喜,
眼中初见浙东山。
白话文翻译:
来到富春溪的滩涂,
经过绿水青山半天的旅程。
还未走出浙西,心中已然欢喜,
眼前初次看到浙东的山峦。
注释:
- 苕溪:地名,指的是流经富阳的溪流。
- 富春滩:富春江上的滩涂。
- 度绿穿青:经过绿色的水域,穿过青色的山峦。
- 浙西:指浙江省的西部。
- 浙东:指浙江省的东部。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涉及的地域文化背景是浙江的自然风光,富春江流域为著名的山水画之乡,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常常引起文人墨客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尤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并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杨万里游历富阳期间,体现他对浙江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家乡山水的深厚感情。诗中既有旅途的愉悦,也体现了对即将到达新景的期待。
诗歌鉴赏:
《晚憩富阳二首》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沿途美景的欣赏和对家乡的热爱。首联“苕溪到得富春滩”直接交代了地点,读者随即能感受到诗人正置身于自然之中。接下来的“度绿穿青半日间”,用“度绿”“穿青”形象地描绘出绿水青山之间的行旅,仿佛能听到水流声和鸟鸣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未出浙西心已喜”,表现了诗人对于即将到达浙东的期待和兴奋,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全诗充满了生动的生命力。最后的“眼中初见浙东山”则是对未来景色的描绘,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心中的喜悦与期待,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苕溪到得富春滩:诗人描绘自己来到富春江的滩涂,设定了时间和地点。
- 度绿穿青半日间:形象地描述了旅途中经过的美丽山水,表现出旅途的惬意。
- 未出浙西心已喜:尽管还未离开浙西,心中早已充满欢喜,表现出对即将到来的美景的期待。
- 眼中初见浙东山:通过“初见”一词,展现出对新景色的惊喜和欣赏。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度绿穿青”展现山水的美丽。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以及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通过描绘旅途中美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苕溪:象征自然的清新。
- 富春滩:代表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 绿水:象征生命与希望。
- 青山:象征稳重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描绘的地点是哪里?
- A. 富春江
- B. 西湖
- C. 黄山
- D. 太湖
-
“度绿穿青”中的“绿”指的是什么?
- A. 山
- B. 水
- C. 天
- D. 草
-
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哀伤
- B. 喜悦
- C. 愤怒
- D. 忧虑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家国的情感。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示山水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安宁。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晚憩富阳二首》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李白更多表达豪放气质,而杨万里则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诗的分析与解读。
- 《杨万里诗词选》:收录杨万里作品,提供背景信息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