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鸡鸣钟未鸣,不知乡晨否。
起来恐惊众,未敢启户牖。
残灯吐芒角,上下两银帚。
定眼试谛观,散作飞电走。
白话文翻译:
鸡已经叫了,但钟还没有敲,不知道家乡的清晨是否已经到来。
起来后担心惊扰他人,不敢打开窗户。
残存的灯光微微闪烁,像两把银色的扫帚。
仔细看去,光芒散发出来,像飞舞的电光一样。
注释:
- 鸡鸣:指鸡叫,象征早晨的来临。
- 钟未鸣:没有听到钟声,表明时间尚早。
- 乡晨:指家乡的早晨。
- 启户牖:打开窗户和门。
- 残灯:指还在闪烁的灯光。
- 吐芒角:灯光的光芒像角一样吐出。
- 上下两银帚:形容灯光的形状,似两把扫帚。
- 定眼试谛观:定神仔细观察。
- 散作飞电走:光芒散发而出,像电一样快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生于江西。他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真实的感受,注重生活细节,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秋日早起》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之时。此诗通过描绘清晨起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秋日早起》是一首描写清晨早起情景的诗,开篇以“鸡鸣钟未鸣”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清晨的宁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诗中的“鸡鸣”不仅是时间的标志,更是自然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思念。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外界的担忧,生怕惊扰到他人,不敢轻易打开窗户,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在光影的描写上,诗人用“残灯吐芒角,上下两银帚”来形容灯光,生动形象,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让人感受到灯光微弱却仍然闪烁的生命力。这种光影不仅照亮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希望与灵感。
最后一句“散作飞电走”则把光芒的灵动与诗人的思绪结合起来,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瞬间的追求与珍惜。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透过细腻的描写,将清晨的宁静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结合,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鸡鸣钟未鸣:清晨的鸡叫声已经响起,但钟声尚未响起,时间还很早。
- 不知乡晨否:诗人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是否已经迎来了清晨。
- 起来恐惊众:起床后担心会打扰到其他人。
- 未敢启户牖:因此不敢打开窗户,显得小心翼翼。
- 残灯吐芒角:微弱的灯光像角一样散发出光芒。
- 上下两银帚:灯光的形状像两把银色的扫帚,形象而生动。
- 定眼试谛观:定神仔细观察这一切。
- 散作飞电走:灯光散发而出,像电一样快捷而灵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光比作“银帚”,形象生动。
- 拟人:灯光似乎有生命,能够“吐芒”。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命细节的深刻观察,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敏感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鸣:象征清晨和新生。
- 残灯:代表希望与微弱的光明。
- 飞电:象征灵动与迅速的思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鸡鸣”象征什么?
- A. 夜晚
- B. 清晨
- C. 乡村生活
-
“未敢启户牖”的意思是?
- A. 打开窗户
- B. 不敢打开窗户
- C. 喜欢开窗户
-
诗中“残灯吐芒角”描写的是?
- A. 灯光微弱而闪烁
- B. 灯光明亮
- C. 没有灯光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自然景象,表现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意象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可将此诗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进行对比,李白的诗强调豪放与人生感慨,而杨万里的诗则更为细腻与内敛,反映出不同诗人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感受。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