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仪太社折送秋日海棠二首》

时间: 2025-01-11 03:00:03

木蕖篱菊总无光,秋色今年付海棠。

为底夜深花不睡,翠纱袖上月如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蕖篱菊总无光,
秋色今年付海棠。
为底夜深花不睡,
翠纱袖上月如霜。

白话文翻译:

木蕖和菊花都失去了光彩,
今年的秋色全都交给了海棠。
为何夜深时花儿还不入睡,
翠色的纱袖上月光如霜。

注释:

  • 木蕖:指的是一种植物,通常指木槿,一种花卉。
  • 篱菊:指篱笆旁边的菊花,隐喻秋天的景象。
  • 海棠:海棠花,象征着美丽和丰盈。
  • :为何。
  • 翠纱:绿色的纱,指轻薄的衣物。
  • 月如霜:比喻月光清冷明亮,像霜一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季真,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而受到后世的推崇。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关注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正值海棠花盛开的时节,表达了诗人对秋日景象的感慨和对海棠花的喜爱。社会环境复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情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清新的意象,展现了秋日的独特美感与诗人细腻的情感。首句“木蕖篱菊总无光”,直接点明了秋天的萧索与凋零,给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悲凉的感觉,木蕖和菊花在秋季的衰败中显得无力。接着“秋色今年付海棠”则将目光转向海棠,暗示海棠花在秋日中仍然绽放着生命的光彩,展现出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期盼。诗的后半部分“为底夜深花不睡,翠纱袖上月如霜”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花儿在月光下依然不肯入睡,似乎在与月光对话,充满了诗意的氛围。整体而言,诗中蕴含了秋天的美丽与哀愁,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木蕖篱菊总无光:木蕖和菊花在秋天失去光彩,暗示了秋季的凋零与萧索。
  2. 秋色今年付海棠:秋天的色彩全都寄托在海棠身上,突出海棠的美丽与生机。
  3. 为底夜深花不睡:夜深时,花儿依然不肯入睡,表现出花的倔强与不屈。
  4. 翠纱袖上月如霜:在青翠的纱袖上,月光如霜,描绘出一种恬静而美的夜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的清冷。
  • 拟人:赋予花儿以情感,表现其不肯入睡的状态,增强了诗的情感共鸣。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海棠花的美丽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虽然秋天带来萧索,但美丽的海棠依然绽放,给人以希望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蕖:象征着秋天的凋零。
  • 海棠: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美丽。
  • 月光: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木蕖篱菊总无光”中的“光”指的是什么?

    • A. 亮光
    • B. 生机
    • C. 美丽
    • D. 希望
  2. “秋色今年付海棠”中“付”字的意思是?

    • A. 扔掉
    • B. 交给
    • C. 赠送
    • D. 给予
  3. 诗中提到的“翠纱袖”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花的姿态
    • B. 夜晚的装束
    • C. 月光的清冷
    • D. 海棠的美丽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秋日海棠》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可以发现两位诗人对秋天的感受截然不同。杨万里更注重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