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楼作
作者: 张乔 〔唐代〕
凭槛见天涯,非秋亦可悲。
晚天帆去疾,春雪燕来迟。
山水分乡县,干戈足别离。
南人废耕织,早晚罢王师。
白话文翻译:
我站在栏杆边,眺望远方的天涯,虽然不是秋天,但也令人感到悲伤。傍晚的帆船疾驶而去,春天的雪燕却迟迟未归。山水将乡村和县城分隔开,战争使我们不得不别离。南方的人们停止了耕作和织布,早晚都将停止征伐的王师。
注释:
- 凭槛: 站在栏杆边。
- 天涯: 远方,极远的地方。
- 非秋亦可悲: 虽然不是秋天,但也令人感到悲伤。
- 晚天: 指傍晚的天空。
- 帆去疾: 船帆快速离去。
- 春雪: 春天时的雪,这里指燕子返回的时间。
- 分乡县: 山水将乡村与县城隔开。
- 干戈: 代指战争。
- 废耕织: 停止耕作和织布。
- 王师: 指征伐的军队。
典故解析:
- 江楼: 指江边的楼阁,常作为诗人吟咏的场所,象征着怀念与离别。
- 燕来迟: 燕子春天归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但在此却反映出自然与人间的悲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作多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风格朴实而深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动荡、离别痛苦的思考,反映了民众在战争中遭受的巨大痛苦。
诗歌鉴赏:
《江楼作》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和离别的思念以及对社会动乱的深切忧虑。开头的“凭槛见天涯”展示了诗人孤独的心境,眺望远方的同时,内心却泛起无尽的悲伤。这里的“非秋亦可悲”则进一步强调了虽然不是秋天,但环境和心境均带着忧伤的色彩。接着,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象时,提到“晚天帆去疾”,仿佛是急于逃离当前的境地,而“春雪燕来迟”则象征着对春天生机的渴望,却因时局的严峻而无法实现。这种双重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心中的苦闷与无奈。
诗中“山水分乡县,干戈足别离”一句,将自然与人文结合,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乡愁愈发浓烈。最后一句“南人废耕织,早晚罢王师”,更是将诗人的忧虑推向高潮,战争使得勤劳的人民不得不放弃生计,生活陷入困境,表现出对社会动乱的强烈反感和对未来的无奈。
诗词解析:
- 第一句“凭槛见天涯”: 诗人倚靠栏杆远眺,显示出一种无奈和孤独的情感。
- 第二句“非秋亦可悲”: 即使不是秋天,诗人内心的悲伤依旧存在,暗示了对故乡的思念。
- 第三句“晚天帆去疾”: 描绘了傍晚短暂的宁静与船只的快速离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可挽回。
- 第四句“春雪燕来迟”: 春天的燕子本应带来生机,但却因战乱而迟迟未归,反映了自然与人间的失序。
- 第五句“山水分乡县”: 描述了山水的阻隔,象征着人们因战争而被迫离散。
- 第六句“干戈足别离”: 战争使得亲人之间的别离更加痛苦。
- 第七句“南人废耕织”: 反映了战争对南方人民生活的影响,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传统的耕作与织布。
- 第八句“早晚罢王师”: 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与期待和平的心声。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非秋亦可悲”和“晚天帆去疾”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将自然现象如燕子与春雪拟人化,增添了情感的色彩。
- 象征: 燕子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战争则象征着破坏与离别。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思乡的情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故土的怀念,情感深沉而真挚,反映了普通人民在动荡历史中的无奈与挣扎。
意象分析:
- 槛: 象征着隔离与思念。
- 天涯: 代表着遥远的故乡,暗含对时间与空间的无奈。
- 晚天: 夜幕降临,象征着希望的消逝。
- 燕子: 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但在此却是对失去时间的惋惜。
- 干戈: 战争的象征,反映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非秋亦可悲”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秋天的怀念
B. 生活的忧伤
C. 对春天的期待 -
“南人废耕织”意指什么?
A. 人们停止了战争
B. 战争影响了人们的生计
C. 人们开始新的工作 -
诗中“干戈足别离”体现了怎样的主题?
A. 战争的荣耀
B. 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分离
C. 战争的胜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张乔的《江楼作》与王维的《送别》均表现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江楼作》更侧重于战争带来的痛苦,而《送别》则注重友人的离别情感,反映出不同层面的离愁别绪。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相关文学评论文章与诗词分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