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

时间: 2025-01-11 05:52:00

清月转瑶轸,弄中湘水寒。

能令坐来客,不语自相看。

静恐鬼神出,急疑风雨残。

几时归岭峤,更过洞庭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琴
作者:张乔 〔唐代〕
清月转瑶轸,弄中湘水寒。
能令坐来客,不语自相看。
静恐鬼神出,急疑风雨残。
几时归岭峤,更过洞庭弹。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月光照耀着瑶琴,湘江的水在轻轻摇曳中显得格外冰冷。
能让坐在这里的客人,默默地对视而不言。
静谧的环境让我心中感到恐惧,似乎鬼神会突然出现;
又因风雨的余威而心中忐忑不安。
不知何时才能归去岭上的高峰,何时才能再过洞庭湖听琴声。

注释:

  • 瑶轸:瑶琴,古代一种名琴,象征高雅的音乐。
  • 湘水:指湘江,流域在今湖南省,水色清澈。
  • 坐来客:指的是前来听琴的客人。
  • 静恐:静谧中感到恐惧。
  • 鬼神出:指在寂静中担心出现鬼神之类的灵异现象。
  • 岭峤:高山峻岭。
  • 洞庭:洞庭湖,著名的湖泊,常与音乐、诗歌相联系。

典故解析:

本诗中涉及的“鬼神”典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敬畏心理。“洞庭”则是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吟咏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许多文人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乔,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文人们常在月下、湖边吟咏,享受生活的闲适与宁静,同时也反映出对超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听琴》是一首通过音乐和自然景象展现内心情感的诗作。开头“清月转瑶轸”描绘了在月光下弹琴的场景,月光洒落在清澈的瑶琴上,增添了一份宁静与高雅。这种意象不仅表现了音乐的美好,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接着“弄中湘水寒”,湘江的水在音乐的伴随下显得格外寒冷,增添了一种清冷的氛围。此处的“寒”不仅是水的温度,更象征着一种孤独和内心的凉意。

“能令坐来客,不语自相看”一句,表现了听琴者之间的默契与心灵的交流,尽管没有言语,但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一种共鸣,这种情感的传递让人倍感温暖。

然而,接下来的“静恐鬼神出,急疑风雨残”则转变了气氛,诗人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浮现出来。在宁静的环境中,诗人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几时归岭峤,更过洞庭弹”,表达了对归属的渴望,诗人希望能回到熟悉的地方,继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绘中,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清月转瑶轸:描绘月光照耀瑶琴的美丽景象。
    • 弄中湘水寒:引入湘江的寒冷,形成一种清冷的氛围。
    • 能令坐来客,不语自相看:听琴者之间的默契,体现心灵的共鸣。
    • 静恐鬼神出:内心的恐惧,反映了对未知的敬畏。
    • 急疑风雨残:对自然力量的敏感,表现出一种不安的情绪。
    • 几时归岭峤,更过洞庭弹:表达了对归属的渴望与对过去的怀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清亮的背景,衬托音乐的动人。
    • 对仗:如“静恐鬼神出,急疑风雨残”,形成对比,突出情感的复杂性。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之更具生动性。
  • 主题思想: 本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通过对比静谧与恐惧,展现了人对自然、音乐和内心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 清月:象征纯洁、美好,常与诗人的情感相连。
  • 瑶轸:象征高雅的音乐与文化,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
  • 湘水:代表自然与生命的流动,带来一丝凉意。
  • 鬼神:象征未知与恐惧,反映古人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
  • 岭峤与洞庭:象征归属与怀念,代表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清月转瑶轸中的“瑶轸”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舞蹈
    B. 一种乐器
    C. 一种花卉

  2. 诗中“静恐鬼神出”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快乐
    B. 恐惧
    C. 兴奋

  3. 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在最后两句中表现为何?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故乡的怀念
    C. 对音乐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与《听琴》均体现了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但前者更多表现出对历史的怀念,而后者则聚焦于音乐带来的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