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有感》

时间: 2025-01-22 16:18:20

我心如檗苦,他见如荠甘。

火未到身者,痛楚难共谙。

但言贫者拙,不言富者贫。

谁知苦寒女,力尽为桑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日有感 邵谒 〔唐代〕

我心如檗苦,他见如荠甘。 火未到身者,痛楚难共谙。 但言贫者拙,不言富者贫。 谁知苦寒女,力尽为桑蚕。

白话文翻译: 我的心情像黄檗一样苦涩,别人却觉得像荠菜一样甘甜。 火焰未触及身体的人,难以共同体会那种痛苦。 人们只说贫穷的人笨拙,却不说富有的人也有贫穷的一面。 谁知道那些在寒冷中辛勤劳作的女子,竭尽全力只为养蚕。

注释:

  • 檗:黄檗,一种苦味的树皮。
  • 荠:荠菜,味道甘甜。
  • 谙:熟悉,了解。
  • 桑蚕:指养蚕。

诗词背景: 邵谒是唐代诗人,其生平资料不多,但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这首《春日有感》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深刻感受,以及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意象,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首两句用“檗苦”与“荠甘”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世人的冷漠。后两句则通过“贫者拙”与“富者贫”的对比,进一步批判了社会对贫穷者的偏见。最后两句以“苦寒女”为象征,展现了底层妇女的艰辛生活,体现了诗人对她们的深切同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味。

诗词解析:

  • 首句“我心如檗苦”,用黄檗的苦味比喻内心的痛苦,形象生动。
  • 次句“他见如荠甘”,用荠菜的甘甜反衬他人的不理解,形成鲜明对比。
  • 第三句“火未到身者,痛楚难共谙”,指出未经历痛苦的人难以理解他人的苦难。
  • 第四句“但言贫者拙,不言富者贫”,批判社会对贫穷者的偏见。
  • 最后两句“谁知苦寒女,力尽为桑蚕”,以“苦寒女”为象征,展现了底层妇女的艰辛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檗苦”、“荠甘”。
  • 对比:如“檗苦”与“荠甘”,“贫者拙”与“富者贫”。
  • 象征:如“苦寒女”象征底层劳动妇女。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批判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表达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诗人揭示了社会对贫穷者的偏见和富人的冷漠,呼吁人们关注和理解底层人民的苦难。

意象分析:

  • 檗苦:象征内心的痛苦。
  • 荠甘:象征他人的不理解。
  • 火未到身者:象征未经历痛苦的人。
  • 苦寒女:象征底层劳动妇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檗苦”比喻什么? A. 内心的痛苦 B. 生活的艰辛 C. 社会的冷漠 答案:A

  2. 诗中“荠甘”比喻什么? A. 内心的痛苦 B. 他人的不理解 C. 生活的甘甜 答案:B

  3. 诗中“苦寒女”象征什么? A. 底层劳动妇女 B. 富有的女子 C. 贵族妇女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石壕吏》:同样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 白居易的《卖炭翁》: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和底层人民的艰辛。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邵谒的《春日有感》:两者都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杜甫的诗更多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邵谒的诗则更侧重于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邵谒的诗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读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