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敏中归豳宁幕》

时间: 2025-01-25 23:07:16

六十衰翁儿女悲,傍人应笑尔应知。

弟兄垂老相逢日,

杯酒临欢欲散时。

前路加餐须努力,今宵尽醉莫推辞。

司徒知我难为别,直过秋归未讶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敏中归豳宁幕
白居易

六十衰翁儿女悲,
傍人应笑尔应知。
弟兄垂老相逢日,
杯酒临欢欲散时。
前路加餐须努力,
今宵尽醉莫推辞。
司徒知我难为别,
直过秋归未讶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年长者对即将离别的朋友的感慨和祝福。作者借用个人的感受,写出衰老与离别的哀伤,同时也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与努力。

整体翻译:
六十岁的我,看到儿女们为我感到悲伤,旁人也会因此而笑着说我知道。弟兄们老了,今天相聚的日子,正是举杯欢庆、即将分别的时候。前路的旅途需要加倍努力,今夜尽情饮酒,不要推辞。司徒了解我,知道我难以舍别,直至秋天回去也未曾觉得迟。

注释:

  • 衰翁:年老的人。
  • 儿女悲:儿女因父亲老去而感到悲伤。
  • 傍人:旁边的人。
  • 弟兄垂老:兄弟们已年迈。
  • 杯酒临欢:举杯欢庆的时刻。
  • 加餐:增加食物,也有努力的意思。
  • 莫推辞:不要推辞,尽情享受。
  • 司徒:古代官职,这里指的是知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歌兼具乐府风格与古体诗的优雅,内容多涉及人生、爱情和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晚年,面对亲友离去的感伤,表达了他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望。他的生活经历使他对人情冷暖有着深刻的思考,而这首诗正是通过对离别的叙述,反映了对生命的思索与感悟。

诗歌鉴赏:

《送敏中归豳宁幕》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作。白居易在诗中以六十岁老翁的身份,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对亲友情谊的珍视。诗的开头,作者用“六十衰翁”自称,直接将自己置于一个年长者的角色,传达出对老去的感慨。在这种感慨中,诗人提到了儿女们的悲伤和旁人的冷眼,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离别的氛围更加沉重。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绘了兄弟相聚的场景,正值欢庆之时,却也隐含着离别的忧伤。通过“杯酒临欢欲散时”,他将离别的时刻与欢庆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人生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必要。

在“前路加餐须努力,今宵尽醉莫推辞”中,诗人鼓励朋友在未来的道路上要加倍努力,而在当下则要尽情享乐,这种生活哲学流露出白居易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最后,提到司徒知己,感叹离别虽难,但正是这种离别让友谊更加珍贵。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对于老去、离别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具有强烈的人生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六十衰翁儿女悲:老年人看到子女因自己衰老而悲伤。
    • 傍人应笑尔应知:旁人看到此情此景,可能会笑话自己这个老朽。
    • 弟兄垂老相逢日:兄弟们都已年迈,难得相聚。
    • 杯酒临欢欲散时:在欢聚的时刻,举杯庆祝,但分离的时刻即将来临。
    • 前路加餐须努力:未来的路上要努力奋斗。
    • 今宵尽醉莫推辞:今晚尽情饮酒,不要推辞。
    • 司徒知我难为别:知己理解我离别的苦楚。
    • 直过秋归未讶迟:即使秋天归去,也未曾觉得离别的迟缓。
  2.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对仗如“杯酒临欢欲散时”与“前路加餐须努力”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与象征:通过饮酒象征对欢聚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努力。
  3. 主题思想:

    •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珍惜当下、努力奋斗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离别时的情感纠葛与友谊的珍贵。

意象分析:

  • 衰翁:象征着老去与生命的流逝,带有无奈与感伤。
  • 杯酒:象征欢聚时光,代表着人际关系中的温情与快乐。
  •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季节,暗示着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六十衰翁”,指的是几岁的老人?

    • A. 50岁
    • B. 60岁
    • C. 70岁
    • D. 80岁
  2. 诗中提到“杯酒临欢欲散时”,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离别的忧伤
    • C. 愤怒
    • D. 喜悦
  3. “今宵尽醉莫推辞”中的“尽醉”指的是?

    • A. 不喝酒
    • B. 尽情饮酒
    • C. 清醒
    • D. 适量饮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李白的离别诗作都有感伤的情感,但白居易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李白则常常表现出一种豪放与对自由的渴望。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年谱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