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上春风吹嫩榆,
扶琴送子曳长裙。
相逢若有知音者,
随地芟茅好结庐。
白话文翻译
春风拂过江面,吹动了嫩绿的榆树,
我扶着琴,送走身着长裙的朋友。
如果在这相遇时有知音相知,
就随意在此地除去杂草,安居乐业。
注释
- 嫩榆:嫩绿的榆树,象征春天的生机。
- 扶琴:扶着琴,可能是指带着乐器或在弹琴。
- 送子:送走朋友或子弟。
- 曳长裙:穿着长裙的女子,表现出一种优雅的姿态。
- 知音:志趣相投的朋友,意指能理解自己的人。
- 芟茅:清除杂草,指在野外生存的朴素生活。
- 结庐:建造小屋,隐居生活的愿望。
典故解析
“知音”一词源于古代,常用来形容能够理解自己心思和情感的人,最著名的故事是“伯牙与子期”。该诗通过提及知音,表达对深厚友情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秋水,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他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唐寅的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由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唐寅游历江南时,反映了他对春天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友谊的珍惜。
诗歌鉴赏
《南游图》以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友谊的温暖。开头的“江上春风”描绘出一幅惬意的春日景象,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提到“扶琴送子”,不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渗透出一种生活的闲适与惬意。最后两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与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上春风吹嫩榆:描绘春风的温暖和生机,嫩榆象征着春天的生长。
- 扶琴送子曳长裙:通过“扶琴”表现出诗人的文人气质,而“送子曳长裙”则传达了一种对友人的送别情景。
- 相逢若有知音者: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期待能遇到理解自己的人。
- 随地芟茅好结庐: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愿意在此地安家。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春风吹嫩榆”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扶琴送子”则赋予了情感及动作的温暖。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新生与希望。
- 嫩榆:代表生命力与青春。
- 琴:象征文人雅趣和音乐的美好。
- 长裙:体现了女性的柔美与优雅。
- 知音:象征深厚的友情与理解。
- 庐:象征安定的生活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知音”指的是什么? A. 不同的朋友
B. 理解自己的人
C. 不认识的人
D. 亲戚 -
“扶琴送子”中的“子”指的是? A. 儿子
B. 朋友
C. 男性
D. 学生 -
诗中提到的“随地芟茅”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B. 对自然生活的追求
C. 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D. 对家庭的责任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晓》 孟浩然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但更侧重于自然的声音与景象,情感更为直接。
- 《静夜思》:则是对思乡情怀的表达,与《南游图》在情感深度上有所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诗经》
- 《唐诗三百首》
- 《明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