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风雨夜作
天意竟谁测,客愁殊未明。
云雷生暗壁,风雨逼残更。
中泽况闻雁,南州方苦兵。
吾生那足道,倚枕若为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面对天意难测,心中愁苦却难以释怀的情绪。诗人感叹天意究竟是谁能理解,自己作为一个游子,心中的忧愁仍然未能明确。云层和雷声在暗夜中相互交织,风雨如同逼迫着他无法入眠。远处的湖泽中,传来雁鸣,而南方的战乱让人心痛。诗人感叹自己的人生又有什么道理可言,躺在枕头上,只能感慨情感如此沉重。
注释:
- 天意:指上天的意图或安排,常用于表达人对命运或自然的无奈感。
- 客愁:游子之愁,指身在异乡的人所感受到的忧愁。
- 云雷:指天上的云和雷电,暗示天气的恶劣。
- 中泽:指中原地区的湖泽,象征宁静的自然环境。
- 南州:指南方地区,可能暗指战争频繁之地。
- 倚枕:指躺在床上,倚着枕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拯,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个人经历抒发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大风雨夜作》创作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因天气恶劣而无法安眠,同时心中也承载着对国家动荡和个人无奈的思考,是他对生活困境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大风雨夜作》通过描绘恶劣天气及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的愁苦。诗的开头以“天意竟谁测”引入,既表现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第二句“客愁殊未明”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为游子的孤独与无助,愁苦的来源并不明确,却又深深影响着他的心境。
接下来的“云雷生暗壁,风雨逼残更”描绘了恶劣天气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暗示着内心的烦躁不安。随后的“中泽况闻雁,南州方苦兵”,则突出了国家动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雁的鸣叫与战乱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最后两句“吾生那足道,倚枕若为情”则是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情感的沉重把握,令人感受到深深的孤独与无奈。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意竟谁测:感叹命运的不可知,暗示对生活的不满与疑惑。
- 客愁殊未明:游子之愁难以言表,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感。
- 云雷生暗壁:描绘风雨交加的夜晚环境,营造出紧张氛围。
- 风雨逼残更:突显天气的恶劣,象征心境的压迫感。
- 中泽况闻雁:湖泽中传来的雁叫,带来一丝自然的宁静。
- 南州方苦兵:南方的战乱让人心痛,反映社会动荡。
- 吾生那足道:对人生意义的怀疑,表达出深刻的无助感。
- 倚枕若为情:躺在床上,感慨情感的沉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气比作诗人内心的焦虑,体现情感的共鸣。
- 拟人:云雷、风雨似乎有了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云雷生暗壁,风雨逼残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反映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思考和对国家动乱的担忧,展现了深沉的忧愁与无奈。
意象分析:
- 天意:象征命运的不可知与无常。
- 云雷:代表外部环境的压迫与威胁。
- 雁:象征离别与思乡,传达游子的孤独感。
- 风雨:象征内心的动荡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天意竟谁测”中“天意”指的是什么? A. 上天的安排
B. 自然现象
C. 人的意图 -
诗中提到的“南州方苦兵”主要反映了什么? A. 个人情感
B. 国家动荡
C. 自然景象 -
“倚枕若为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生命的迷茫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国家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在自然景象中融入个人情感,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诗词鉴赏与分析》
- 《王拯生平与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