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信陵传》
时间: 2025-04-27 05:52: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信陵传
作者:韩维 〔宋代〕
周网乱无纪,群雄事吞争。
犹能假仁义,以势相夺倾。
是时贤公子,信陵最知名。
招摇大梁市,揽辔御侯嬴。
义胜下予色,恩重忘彼生。
窃符连王姬,奋锤遗国兵。
救赵意何切,于魏情已轻。
赖有毛薛在,终然臣节明。
白话文翻译:
在周朝时,政治混乱,没有明确的秩序,各路英雄纷纷争斗。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借助仁义的名义,用权势来争夺地位。那时,贤良的公子中,信陵君最为著名。他在大梁的市场上招摇,驾驭着他的马车,迎接侯爵嬴。信陵君的义气胜过了我的面子,恩情深重使得我忘记了生死。私下里,他与王姬联手,挥动锤子,遗留给国家的兵力。救赵的意图是多么迫切,而对魏的情感却显得轻薄。幸好有毛、薛二位在,最终他的臣节依然明确。
注释:
- 周网:指周朝的统治网络,形容当时政局混乱。
- 仁义:古代儒家提倡的道德标准,这里指利用仁义的名义。
- 信陵:信陵君,名平,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以仁义和豪侠著称。
- 招摇:在此指在公众场合中表现得非常显眼。
- 窃符:指暗中掌握权力或兵符的行为。
- 救赵:指信陵君为了帮助赵国而出兵的事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维,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致力于诗歌创作,风格多变,擅长抒情与叙事,作品常反映社会现实与历史人物。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作者通过描写信陵君的事迹,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仁义与权力斗争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信陵君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形象。信陵君不仅是一个拥有高尚品德的豪杰,同时也是一个在政治斗争中运用权谋的智者。诗中提出了仁义与权力之间的张力,表现了在乱世中,仁义的表象下往往掩藏着深厚的权力游戏。诗人通过信陵君的义气与深情,展示了其对国家的关怀和对友情的珍视。特别是最后两句,既指出了信陵君对赵国的救助意图,又隐含了对魏国情感的冷淡,反映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局势。整首诗不仅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多面性,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引发对历史与人性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周网乱无纪:描绘周朝末期的混乱局面。
- 群雄事吞争:各路英雄为了争夺权力而斗争。
- 犹能假仁义:即使在混乱中,仍有假借仁义之名的人。
- 以势相夺倾:运用权势来争夺地位。
- 是时贤公子:当时的贤良公子。
- 信陵最知名:信陵君名声在外。
- 招摇大梁市:描绘信陵君在市场上的风光。
- 揽辔御侯嬴:接待侯爵,显示其地位。
- 义胜下予色:义气重于面子。
- 恩重忘彼生:因恩情深重而忘记生死。
- 窃符连王姬:暗中与王姬联手。
- 奋锤遗国兵:振奋士气,留给国家兵力。
- 救赵意何切:拯救赵国的意图非常迫切。
- 于魏情已轻:对魏国的情感淡薄。
- 赖有毛薛在:有毛、薛二人相助。
- 终然臣节明:最终其忠诚与节操依然明确。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以“仁义”比喻为权力争斗的掩饰,展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仁义与权力的关系,表现了在动荡的时代中,个人的道德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探讨了信陵君的豪情与复杂的人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信陵君:象征着豪杰与仁义的结合。
- 大梁市: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中心,权力与金钱的交汇点。
- 王姬:象征着权力的结合与政治联姻。
- 国兵:体现了国家的力量和士人对国家的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信陵君主要以什么名义参与权力争夺?
- A. 勇气
- B. 仁义
- C. 权谋
- D. 财富
-
诗中提到的“毛、薛”指的是?
- A. 两位公子
- B. 两位将军
- C. 两位士人
- D. 两位朋友
-
诗中“救赵意何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赵国的漠不关心
- B. 对赵国的热切关心
- C. 对战争的厌倦
- D. 对权力的追逐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描写士人情怀与历史感的诗作。
- 《春江花月夜》:同样反映人性与情感的作品。
诗词对比:
- 比较《信陵君传》与《李白诗歌》中的英雄形象,两者在描绘豪杰时都有着对人性与理想的探讨,但信陵君更侧重于政治与权力的博弈,而李白则多表现个人的豪情与放浪。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包含多位古代诗人的作品与解析。
- 《宋代文学史》:关于宋代文学的详细研究。
通过以上的结构和解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读信陵传》这首诗的内涵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