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原甫封月招江梅不至
作者:韩维 〔宋代〕
尘事无时已,归休虑暂空。
超飖广庭步,萧散葛衣风。
默与清樽对,心期静者同。
独怜新月色,百过达幽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世俗的烦恼没有固定的时间,全都已顺其自然,回归宁静的心态暂时放下思虑。我在广阔的庭院中闲步,感受到清风拂面,衣袂飘飘。默默地与清酒相对,心中期望能与志趣相投的人共同品味。独自怜惜新月的光辉,想要穿越百般障碍,来到幽静的丛林中。
注释
- 尘事:指世俗的事务或烦恼。
- 归休:归于宁静,休息。
- 超飖:形容轻盈地行走。
- 萧散:形容轻松、悠闲。
- 葛衣:葛布衣物,常用于形容清贫或隐士生活。
- 清樽:清酒的酒杯。
- 心期:心中所期望。
- 新月色:新月的光辉。
- 幽丛:指幽静的丛林。
典故解析
“葛衣”常见于隐士生活的描写,表示一种朴素和自然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对葛衣的提及,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维,字子明,号志庵,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多反映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诗人归隐生活之际,心境宁静,借景抒怀,反映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超然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开篇以“尘事无时已”引入,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释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接着“超飖广庭步,萧散葛衣风”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诗人在广阔庭院中漫步,感受着自然的气息,衣袂随风飘扬,体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在“默与清樽对,心期静者同”中,诗人与清酒相对,心中期盼与志趣相投者共品美酒,这种情感的共鸣显得格外珍贵。最后一联“独怜新月色,百过达幽丛”以月亮的清辉作为结尾,展现了诗人对幽静自然的独特眷恋,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生动,体现了诗人超脱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给读者带来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尘事无时已:世俗的琐事没有固定的时间,随时都会来临。
- 归休虑暂空:归于宁静,暂时放下烦恼。
- 超飖广庭步:轻盈自如地在广阔的庭院中漫步。
- 萧散葛衣风:闲适的衣袂随风飘动,体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 默与清樽对:安静地与酒杯相对,享受这一刻的宁静。
- 心期静者同:内心希望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分享这一宁静。
- 独怜新月色:独自欣赏新月的柔和光辉。
- 百过达幽丛:尽管路途艰难,仍想要达到那幽静的丛林之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境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赋予新月色以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保持了对称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世俗烦恼的超脱和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传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平和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尘事:世俗的纷扰,象征着生活的复杂。
- 新月:象征着希望与宁静,代表一种新的开始。
- 幽丛:代表隐逸的生活以及对宁静环境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葛衣”主要象征什么?
- A. 富贵生活
- B. 清贫与隐逸
- C. 繁华世界
-
诗人对“新月色”的情感态度是?
- A. 失落
- B. 眷恋
- C. 忽视
-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世俗财富
- B. 自然与宁静
- C. 喧嚣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夜泊鹿柴》
诗词对比: 韩维的诗与白居易的《夜泊鹿柴》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韩维更加清新脱俗,而白居易则更具生活的细腻感。两者在意象上都有对月亮的描绘,但韩维更强调心灵的超脱,白居易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韩维诗集》
- 《古诗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