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好 其二 感旧》

时间: 2025-02-04 15:25:03

心下事,不思量。

自难忘。

花底梦回春漠漠,恨偏长。

闲日多少韶光。

雕阑静、芳草池塘。

风急落红留不住,又斜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下事,不思量。自难忘。花底梦回春漠漠,恨偏长。闲日多少韶光。雕阑静芳草池塘。风急落红留不住,又斜阳。

白话文翻译:

我心中的烦恼,不去想它,却又难以忘怀。春天的梦中,花下的景象模糊不清,恨不得时间能快些过去。闲暇日子里,多少美好的时光悄然流逝。雕刻的栏杆旁,静静地映衬着芳草和池塘。风急促地吹过,落红留不住,夕阳也渐渐斜挂在天边。

注释:

  • 心下事:心中所思的事。
  • 不思量:不去思考、考虑。
  • 自难忘:自然就难以忘记。
  • 花底梦回春漠漠:在花下梦中,春天的景象模糊不清。
  • 恨偏长:恨不得时间能快一些。
  • 闲日:闲暇的日子。
  • 韶光:美好的时光。
  • 雕阑:雕刻精美的栏杆。
  • 静芳草池塘:静静的芳草和池塘。
  • 风急落红留不住:风急促,落下的花瓣留不住。
  • 斜阳:夕阳西下。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的历史典故,但作者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表现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觌,字子美,号汝南,南宋时期的词人,擅长描写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景象。其作品常流露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历史变迁交织在一起,诗人以个人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春光好·其二 感旧》在细腻的意象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诗人通过“心下事”的开头,直抒胸臆,表现出对往事的思虑与难以释怀。接着,梦境中的花影与模糊的春光交织,仿佛让人置身于一片柔和而又惆怅的意境之中。诗中“闲日多少韶光”一句,感叹了时间的流逝与无情,似乎在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雕阑静芳草池塘”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孤独。最后,“风急落红留不住,又斜阳”的意象,强烈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不舍和无奈,落红不留,夕阳渐斜,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易逝和人生的无常。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深邃的情感,使读者不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更感受到时间流逝带来的惆怅与对往昔的怀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心下事,不思量”:内心烦恼,不去思虑。
    • “自难忘”:却难以忘却。
    • “花底梦回春漠漠”:在花下梦中,春天的景象模糊。
    • “恨偏长”:感叹时间的漫长。
    • “闲日多少韶光”:闲暇日子里,美好时光悄然流逝。
    • “雕阑静芳草池塘”:静谧的环境衬托出内心的孤寂。
    • “风急落红留不住,又斜阳”:风急促,花瓣飘落,夕阳西下,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表现内心情感。
    • 拟人:将风与花瓣赋予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雕阑静芳草池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春天美好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珍惜,同时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感伤,体现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意象分析:

  • 心事:象征着内心的烦恼与难以释怀的情感。
  • :象征着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 春光: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 斜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心下事”指的是什么?

    • A. 内心的烦恼
    • B. 朋友的事情
    • C. 家庭琐事
  2. “风急落红留不住”中的“红”指的是什么?

    • A. 红色的衣服
    • B. 花瓣
    • C. 夕阳
  3.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 A. 欢快
    • B. 惆怅
    •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曾觌的《春光好》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描绘了对过往的怀念,但前者更为细腻,后者则更为直接、豪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表现了不同风格的艺术特征。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唐宋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