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慢/念奴娇》
时间: 2025-01-22 16:30: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壶中天慢/念奴娇
作者: 曾觌 〔宋代〕
素飙漾碧,看天衢稳送一轮明月。
翠水瀛壶人不到,比似世间秋别。
玉手瑶笙,一时同色,小按霓裳叠。
天津桥上,有人偷记新阙。
当日谁幻银桥,阿瞒儿戏,一笑成痴绝。
肯信群仙高宴处,移下水晶宫阙。
云海尘清,山河影满,桂冷吹香雪。
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明月照耀下的美丽景色,宁静而又富有诗意。诗人看着蓝天碧水,心中感慨,似乎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回忆起那些难以相见的美好时光,与世间的秋别相比,显得更加深刻。瑶笙轻声响起,音色悠扬如同霓裳舞动。天津桥上,有人暗自记录下新歌的旋律。当年谁曾在银桥上嬉戏,令人忍俊不禁,笑声成了绝妙的痴迷。难道真有神仙在高处宴饮,轻移水晶宫阙?云海清净,山河的倒影如画,桂花冷香随风飘散。何必用玉斧去雕刻,金瓯的美丽永恒无缺。
注释
- 素飙:指清风。
- 碧:指蓝色的水面。
- 天衢:天上的道路。
- 翠水瀛壶:形容清碧的水面,如同仙境。
- 瑶笙:一种乐器,象征优雅动听的音乐。
- 霓裳:指华丽的衣服,代表美丽的舞姿。
- 天津桥:指著名的桥梁,象征人间的美好情景。
- 银桥:可能指心中理想的景象或回忆。
- 群仙高宴:指神仙的聚会,象征超凡脱俗的境界。
- 水晶宫阙:指华丽的宫殿,象征理想中的居所。
- 桂冷:指桂花的清香,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 玉斧、金瓯:象征美好事物的永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觌,字伯瑶,号东篱,南宋时期的词人。他以词风清丽、婉约著称,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作品广泛流传。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文化繁荣的历史阶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象的向往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反映出当时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对人世间情感的深刻思考。开头的“素飙漾碧”展示了清新的自然风光,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时刻。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似乎与世间的纷扰隔离开来。
接下来的描写引入了瑶笙的音韵与舞蹈,增添了诗的动感与生活气息。在“天津桥上,有人偷记新阙”的句子中,诗人用“偷记”二字,表现出一种轻松与愉悦,仿佛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记录与珍藏。
结尾部分,诗人通过“云海尘清,山河影满”展现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图景,桂花的香气更是让人沉醉。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美景的赞美,又充满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彰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素飙漾碧,看天衢稳送一轮明月。
描绘了清风拂过蓝色水面的景象,仿佛在说,天上明月正缓缓升起。 -
翠水瀛壶人不到,比似世间秋别。
这里提到的“瀛壶”象征着人间的美好,而“秋别”则暗喻人与人之间的离别。 -
玉手瑶笙,一时同色,小按霓裳叠。
这两句通过乐器和舞姿的描写,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天津桥上,有人偷记新阙。
此句在轻松的语气中,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记录与珍视。 -
当日谁幻银桥,阿瞒儿戏,一笑成痴绝。
这句回忆往昔的欢乐时光,带着一丝怀旧与甜蜜。 -
肯信群仙高宴处,移下水晶宫阙。
诗人用幻想中的神仙宴饮,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
云海尘清,山河影满,桂冷吹香雪。
描绘出自然景色的清新与宁静,营造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
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
结尾强调了美好事物的永恒,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豁达的态度。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素飙漾碧”比喻自然清新,体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间短暂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在纷扰世界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清明、宁静的心境。
- 瑶笙:代表优雅的音乐,象征生活的美好与艺术的熏陶。
- 天津桥、银桥:象征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联系与情感。
- 云海、山河:自然的广阔与宁静,反映出诗人的理想追求。
- 桂花:象征纯洁与美好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素飙”指的是什么? A. 清风
B. 明月
C. 桂花
D. 蓝天 -
“瑶笙”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命
B. 音乐与优雅
C. 爱情
D. 友情 -
诗人对“群仙高宴”的描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现实的失望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C. 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A. 清风
- B. 音乐与优雅
-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曾觌与苏轼在对自然与人生的描写上有共通之处,但曾觌的作品更倾向于细腻与婉约,而苏轼则更具豪放与洒脱。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宋代词坛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欣赏》
- 《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研究》